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彝族作为云南省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支系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其民族文化一直备受关注。云南彝族地域分布广,各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其民居呈现出不同形态,主要有土掌房、木垛房、闪片房、瓦房等。彝族民居虽然形态不同,但民居的建造活动、建筑外形、家居生活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彝族的民俗与信仰。因此研究彝族民居是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一个有利途径。本文选取的彝族支系为撒梅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官渡区一带。撒梅人自称为昆明境内最古老的族群,但随着汉族的迁入其被迫从滇池畔迁到山区、半山区,现集中在昆明东郊的阿拉彝族乡与大板桥镇,与周围的汉族村落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由于处于汉族的包围圈中,撒梅人在生产方式上受其影响较深,社会进步较快但在受到汉化的同时,也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撒梅人的传统民居以方正的合院式建筑“一颗印”为主,这种建筑主要材料为土坯、青瓦、木头、石材等。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到来,撒梅民居建筑在建筑外形、建筑材料、空间构建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与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相关,更重要的因素是撒梅人对便捷舒适住宅的需求。民居建筑的物质层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依然存在。建房活动中的习俗、仪式就是其继承下来的部分,建房习俗与仪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稳固性,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因此在民居建造活动中仍具有影响力。本文以阿拉撒梅人的建房习俗为研究对象,在描述这些习俗仪式的基础上,对其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全文将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论述选题的缘起、意义、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围绕撒梅人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官渡区阿拉街道的撒梅人、民居建筑形式、建房活动习俗、建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建房习俗的社会功能展开论述,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以及笔者写作过程的其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