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漆树的原产国,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收割、使用生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不断提高漆器制作技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漆文化。安徽省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85出土了一批漆甲片,整体保存较好,数量较多,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这一时期军事、技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为墓主人身份判定提供一定的依据。但是漆甲片存在脆化、裂隙、变形等病害,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而漆膜的回软技术是保护的关键部分。前人的研究中,对漆膜回软药品浓度、回软温度、回软时间等条件的选择主要是依靠经验,而未有一个科学的筛选。特别是在漆膜回软机理方面,研究者只做了漆膜回软前后结构的对比研究,而未对其回软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分析甲片的保存状况、存在病害;其次,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出土漆甲的制作材料、工艺进行分析,为漆甲的保护修复工作、回软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再次,通过实验对漆甲回软条件进行科学筛选,得到回软漆甲的最适条件;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热重等微观分析手段对不同回软时间的漆甲进行检测,探讨漆膜的软化机理。通过以上研究筛选出白鹭洲战国墓出土漆甲的最佳回软条件,即:回软试剂为70%的1,2-丙二醇、回软温度100℃、回软时间24h。同时得到该条件下漆膜回软的微观机理:漆膜在回软过程中,发生物理溶胀和化学溶胀作用,发生物理溶胀的过程中,1,2-丙二醇充填到漆膜大分子间隙中,增大了漆膜大分子间的距离,降低了漆膜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造成漆膜内部应力下降;而化学溶胀的过程中,漆膜内部分子链发生断裂,降低漆膜结构的整体性,使漆膜内部应力下降,从而达到软化漆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