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者与监管者的绩效目标协同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c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日益增长,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经济学家都想寻求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产权改革方法而进行了辛苦地探索。现有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竞争论,这个理论重点在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第二类是产权论,这一理论则认为产权是最主要的,特别是私有产权的重要性。虽然市场竞争和私有产权都非常重要,然而毕竟这两种理论不能相互融合,并且也没有办法解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后文进行阐述和研究。第二章从国有企业治理与监管理论入手,分析了各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铺垫。第三章,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需求及模型分析,还有有效性分析等。接下来在第四章,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与监管者绩效目标的协同性分析,主要从其框架,形成机理,测度及评价机制来进行探讨。第五章通过分析博弈模型,并以江西省的国有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我们又仔细探讨了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现状及特点,并结合该特点,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最后,对今后的研究作出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国资监管道路的选择以及构建的问题,而且联系到不同监管模式的环境约束条件及其完善。作为理论和逻辑的基础前提,论文首先探讨和规定了我国国资监管的目标体系,明确国资监管目标的多元性和层次性的观点。在确定了国资监管目标的基础上,论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监管模式。我国国有企业依据其性质与目标不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经济目标型,第二类是社会目标型,第三类是混合目标型。论文指出,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着不足,为了完善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深化改革企业人事制度,二是塑造健全法制环境,三是培育发达的市场体制,四是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紧缩成本、分散风险、相互补充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等的客观现象和要求,导致企业依靠其内部的资源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信息分享与合作互补的联盟形态受到了企业家的重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措施。然而,企业动态联盟绩效却不尽如人意,联盟的失败率很高。通过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联盟伙伴选择这一关键邻域缺乏专业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动态联盟绩效,导致了联盟的失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天津投资,带动了当地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重新和优化配置,给天津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多方面的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国债产品的不断创新,中国债券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国债市场发展迅猛,利率指标日趋重要。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关于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