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以户籍制度为根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伴随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将人力资源从回报率低的农业转移到能够提供较高收入的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将越来越大的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和前途。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长治久安、提高农民收入和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又是劳动力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出农村,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我增收,为全社会创造了极大财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河南省在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政策制度、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存在着诸多特殊省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河南的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问题。文章秉承以往学者和前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的基础,在理论和现实考察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转移动力和制约因素。回顾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并结合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转移的特点和制约因素。此外,文章还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以日本和浙江为例,运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日本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特点,并且对河南省和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政策制度等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归纳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最后,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对策,如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人才库和奖励制度,城市工业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扩散,建立全省统一的标准化土地评估系统,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是河南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更是中原经济崛起、承接沿海产业带转移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