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王小波的文本放置到西方现代文学背景中,阐发了其创作上对后现代诗学中福柯权力话语的继承和应用,在叙事方面他深受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影响,以超常的想象和恣意的戏仿等艺术手法,高扬经验理性的旗帜,希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回归人的生存本身,发现人的生存美学。第一章通过对《时代三部曲》的多角度阐释,探索王小波的生存美学。本章以身体政治为切入口,以下面几方面来传达王小波对于个体生存可能性的探讨:个体自我认识和道德的相对型;对趣味人生的追求;权力锻造的肉身;身体的理性回归。在此基础上解读了王小波拒绝道德审判、权力规划、身体与理性的对立、以经验理性为坐标恢复人的主体性、真实性的生存美学。第二章从王小波的叙事手法出发,剖析其文本中对后现代主义的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应用和贯穿。对其文本中的丑角、食物、庄谐体、梦幻情节等狂欢化手法的多方面异同的比较,笔者认为王小波创造性地发展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艺术手法。因为王小波的狂欢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狂乱和简单的游戏颠覆,他将狂欢的喜剧姿态融入理性的悲剧精神之中,他的经验理性和对文学的承担信念都使得他的文本在中国文坛上处于独一无二的鲜明地位。第三章是从挖掘王小波文本中对话语的讨论开始,利用福柯的理论阐发了其生存理念—“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本章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话语的力量禁锢了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二、儿童在话语熏陶下心灵成长的异化;三、话语熏陶后对理性的珍视。文革的经历带给了王小波的生命的苦痛,然而他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弹”,加倍珍视智慧和思维给人类带来的自由享受。“想象”意味着欲望和生命力的蓬勃张扬,个性的狂欢;“趣味”勃发出对“无智无趣无性”现实的奴役的反抗。在王小波笔下,“快乐”无罪,在寻找智慧的漫长征途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开拓性地树立了经验理性的美学坐标。最后的结束语是对本文观点的总结和不足之处的审视。笔者回顾了在西方后现代文学流派的影响下,王小波独特的创作风格的生成过程。但是由于笔者认识有限,把王小波笔下的儿童类型理解为“沉默早慧型”的看法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