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发性骨髓瘤的类PET表现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磁共振全身类PET表现;探讨MM磁共振全身类PET分期与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28例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磁共振全身类PET检查;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MM磁共振全身类PET分期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磁共振全身类PET表现为正常型2例,轻度浸润型6例,中度浸润型12例,重度浸润型8例;临床分期为Ⅰ期7例,Ⅱ期10例,Ⅲ期11例。两种分期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48>0.05,认为MM磁共振全身类PET分期与临床分期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的成像作用以及诊断和分期价值。第二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磁共振全身T2WI与类PET成像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的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特点;并与T2WI相比较以探讨二者发现MM病灶的敏感性。方法:对45例初发的经骨髓穿刺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患者采用我院Siemens 3.0T磁共振进行全身T2WI和类PET检查;对其T2WI与类PET表现和阳性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M在T2WI-STIR依据病灶信号增高表现分为以下各型,即正常型、“盐和胡椒”型、局灶型、弥漫型、局灶和弥漫混合型;MM依据病灶浸润程度在类PET上分为四型,即正常型、轻度浸润型、中度浸润型、重度浸润型。除外颅骨和颈部淋巴结,类PET发现病变阳性率较T2WI高。结论:除外颅骨和颈部淋巴结,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发现MM的敏感性均高于 T2WI。第三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类PET成像与低剂量CT成像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全身类PET成像与低剂量CT成像的特点;以探讨二者发现MM病灶的敏感性。方法:对6例经骨髓穿刺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患者采用我院Siemens 3.0T磁共振进行全身类PET检查和Siemens双源CT进行全身低剂量CT检查;对其类PET表现和低剂量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M类PET成像表现为点状及斑片状低信号影;在低剂量CT上表现为多发穿凿样骨质破坏,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除外颅骨,磁共振类PET成像发现MM病灶的数目较低剂量CT成像增多。结论:除外颅骨,磁共振类PET成像发现MM病灶的敏感性均高于低剂量CT成像。第四部分 Siemens 3.0T磁共振多b值全身类PET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在多个b值下的类PET表现特点;比较MM在不同b值下的类PET表现差异性;探讨选取较好的b值。方法:对19例经骨髓穿刺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MM患者采用我院Siemens 3.0T磁共振进行全身类PET检查,b值分别选取50s/mm2、400s/mm2、700s/mm2,观察MM在不同b值下的类PET表现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M病灶信号与正常椎间盘信号存在差异性,b值为700s/mm2时MM病灶为稍低信号,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但对MM病灶检测敏感性增高,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MM病灶和正常椎间盘在三组不同b值下的类PET信号强度差别以及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的多b值类PET检查,700s/mm2为较好的b值,其可以提高MM病灶检测的敏感性。第五部分 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Durie-Salmon分期系统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的磁共振全身类PET表现与骨髓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探讨MM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Durie-Salmon分期系统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68例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磁共振全身类PET检查;结合病灶数目、ADC值将MM类PET表现分为四型,即正常型:病灶数目0个;轻度浸润型:病灶数目<10个、ADC值(1.2382±0.315)x10-3mm2/s;中度浸润型:病灶数目 10-20 个、ADC 值(0.9847±0.213)x10-3mm2/s;重度浸润型:病灶数目>20 个、ADC 值(0.7670±0.237)x10-3mm2/s。结果:47例患者结合类PET成像在Durie-Salmon分期系统中分期偏高;McNemar-Bowker 检验 P=0<0.05,认为 Durie-Salmon 分期系统和 Durie-SalmonPLUS pet-like分期系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MM临床分期价值较大,可以考虑将类PET成像纳入Durie-Salmon分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