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研究都较一致的证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对面孔存在一定的识别障碍,但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是否会在对不同民族进行面孔识别时存在“本族效应”?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探讨,但仍存争议,尚未达成一致。在过往的相关研究中,多是对高加索人、黄种人、或黑种人的面孔进行本、异族种族信息识别,或是采用二择一的迫选辨认法,或是使用学习—再认范式,对不同种族面孔进行识别,来检验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在面孔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对本族面孔识别的优势。本研究选取25名(实验一)、27名(实验二)4-8岁汉族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为研究被试,分别以汉族和哈萨克族、蒙古族面孔作为实验中本族和异族面孔材料,采用行为和眼动的研究技术,设计了两个单因素被试内实验,探讨4-8岁汉族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是否在同种族不同民族的面孔识别中存在“本族效应”;同时进一步探究他们在对不同民族面孔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4-8岁汉族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对不同民族的面孔进行加工时,行为上出现了“本族效应”,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仍具有面孔经验的跨种族分化的敏感性,能够正常加工面孔的民族信息。2.4-8岁汉族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在进行面孔加工时,眼动指标上,与正常东方发展者一样,都倾向于注视最佳、最经济的鼻子区域,而在提取再认阶段中,对鼻子区域注视时间出现了“本族效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有限的面孔经验中,他们已经发展成为本民族面孔的“专家”。3.4-8岁汉族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对三种民族面孔进行加工时,采用多嘴巴、多鼻子、少眼睛的注视模式;对左侧视野偏好的缺失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在提取再认非本民族面孔主要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