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于探讨火针的治疗效果,为火针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骨科收集的,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60个数字,从而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火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其中治疗组30例,治疗方法为火针针刺鹤顶、膝眼、膝阳关、肾俞、命门、腰阳关,其中膝眼处深刺38-40mm,鹤顶针刺深度20-25mmm,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共1疗程;对照组30例,治疗方法为毫针针刺与治疗组同组穴位,膝眼、鹤顶穴针刺深度同治疗组,用青岛G6805-2型电针机,调至疏密波,5/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5分钟,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共1疗程。疗效评判标准运用VAS、KSS、Lysholm量表作为观察指标。本课题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记录的病况数据,整理数据后进行评价讨论。成果:基线情况:两组一共60例患者在年龄、病程长短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x2>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疼痛评价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平均值为5.57±1.70,对照组为4.97±1.56,二者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2.28±1.27,对照组2.78±1.42;同组及组间的VAS量表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对疼痛缓解的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0%。说明火针法及电针法均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且火针法的效果优于电针法。疗效评价:Lysholm评分: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差值分别为50.37±26.22,70.3±22.41,19.93±9.74,对照组相应评分为60.07±10.26,73.3±27.37,13.23±5.78;K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差值为130.30±40.92,162.40±31.64,32.53±15.41,对照组相应评分为132.07±38.16,153.17±39.63,21.1±9.50。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均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组内的Lysholm及KSS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二组组间治疗后的评分及差值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说明火针法及电针法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火针法效果优于电针法。在Lysholm评分中,针对患者爬楼梯、肿胀、下蹲、行走各项进行评价。治疗组相应的治疗前积分及差值分别为4.53±2.96,4.67±4.48,2.47±1.78,33.67±12.51;2.80±2.10,3.40±3.10,0.93±1.06,8.33±4.53。对照组相应的治疗前积分及差值为4.40±2.80,4.33±3.35,3.30±1.51,33.33±10.43:1.20±1.83,1.53±1.98,0.07±0.36,4.67±5.62。经组间比较,二组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均p>0.05),治疗后各项目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故得知治疗组改善爬楼梯、肿胀、下蹲、行走各项症状优于对照组。KSS评分表可分为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16.60±9.62,15.93±8.63;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10.83±5.30,10.27±5.35,通过ANOVA组间分析,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患者出现一膝眼针口处化脓患者;对照组出现2例轻度晕针患者,休息后缓解。两组均无遗留症状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说明火针法及电针法为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可靠的手段。耐受性评价:治疗组耐受度62.11±19.42;对照组69.21±11.74,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耐受性相当。流行因素评价:年龄可能与膝关节疼痛呈正相关;女性发病率可能较男性高;病程与膝关节疼痛可能无明显关联。结论:火针法及电针法治疗膝关节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火针法疗效优于电针法,期以用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