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达2.61亿,而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预计我国约有1883万的流动儿童数量,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非常迷恋网络。为预防网络成瘾构成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和社会伤害,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流动儿童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研究,旨在降低流动儿童网络成瘾风险,减少成瘾危害,协助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探索社会工作在网络成瘾领域的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本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以拥有众多外来人口的广州市D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实践点,基于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之一“新小广州人”项目,开展针对流动儿童实际需求的网络成瘾预防和矫治服务。服务的开展分为三个步骤:需求评估、项目策划和实施以及项目评估。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需求评估以问卷调查、访谈资料为基本分析素材,从而掌握流动儿童的网络依赖程度和对相应社工服务的需求,进而制定服务计划。项目策划和实施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选择了实验组与参照组成员,并为实验组设计了六期小组活动,分别为“认识你我,相聚是缘”、“你我再见,共识网络”、“上网有度,共同进步”、“电脑培训,开发潜能”、“网外趣事,内外兼修”、“聚散有时,畅想未来”。通过六期活动,组员对网络的认识更为全面理性,上网内容丰富,网络技能提升,逐步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组员之间实现了破冰,建立了信任并收获友谊。项目评估阶段,从志愿者、服务对象和项目主持者三个不同视角进行项目的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则通过组员的前后测数据分析其网络认知和行为变化,量化服务效果,另一方面比较实验组与参照组的同期数据,体现网络成瘾在流动儿童中的横向变化;此外通过追踪服务以考核服务效果的持续性。本研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明显。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程度均值约为36,接近40分的成瘾警戒线,且有34.09%的流动儿童处于轻度和中度网瘾状态。访谈资料中也反映了流动儿童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二是从社会工作视角干预流动儿童网络成瘾是一种有效服务模式。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于六期小组活动前后所测的数据对比,其有效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量表前后测数据的变化表明本社工项目服务对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实验组的组员在参与社工项目之后,其网络成瘾的平均程度由原来的38.750下降为35.125,而同期参照组的网络成瘾程度均值却由前测值37.1250上升为后测值44.6250。(2)实验组组员的自编问卷前后测数据表明组员对网络的认知及其网络行为得到改善:认知方面,组员中“每天都有上网玩游戏的想法”的比例下降了12.5%,上网动机中“学习电脑技能”和“看网页、图片、新闻的等”的比例分别实现了67.5%和50%的增长;行为方面,组员平均每天上网时长“1小时以内”的比例增长了12.5%,“3-4小时”的比例则下降了12.5%,实际上网内容中“聊QQ、交友”和“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性项目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2.5%和25%,而“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电脑技能”等实用性项目的比例实现了37.5%和12.5%的增长。(3)实验组组员的反馈意见表数据表明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极高:组员对目标达成、时间编排及其形式和场地的满意度为87.5%的非常满意和12.5%的比较满意,对活动的游戏环节和分享环节均为100%的非常满意,对上机环节为75%的非常满意和25%的比较满意。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基金会、志愿者和媒体等多方支持和积极配合,保障了服务效果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网络成瘾是有效服务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应注重本土化,其推广工作仍需作较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