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需要论--信息社会的需要理论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gua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需要问题是一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需要问题占有相当的篇幅和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主体、对象、层次、性质、功能、来源及满足条件等多个方面对需要进行了丰富细致的论述和探讨,从而构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马克思需要理论。国内外对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已经有相当的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重要的、有分量的理论成果。但是,关于需要,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在一个具有时代特性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和欠缺: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虚拟需要问题。虚拟需要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需要形式,它与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需要在来源、对象、性质、功能及满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或许我们对于“虚拟需要”这一提法仍感到陌生,但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它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虚拟需要就像一个飘荡在信息时代的幽灵,对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电脑、智能手机、有线无线网络等电子信息媒介的现代人发出诱惑,使后者无法自拔地“卷入”到各种网络空间、社区、论坛、微信等所构成的虚拟饕餮当中。我们突出强调虚拟需要对现代人的影响,并不是要探讨这种影响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意义(虽然当前已经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而是要针对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问题: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如何面对虚拟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形式?我们说虚拟需要是一种新的需要,那么这里所说的“新”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新?质言之,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张力来容纳和吸收虚拟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形式?这又牵涉到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与传统需要相比,虚拟需要是具有了质的区别,还是仅仅是旧瓶装新酒,不过是改头换面了的传统需要?再如,马克思虽然使用过“虚拟”一词(作为“虚拟资本”来使用),但从未涉及到虚拟需要,反倒是当前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非常隐晦地涉及到了虚拟需要的含义,那么马克思需要理论如何同化和解释虚拟需要这一新的需要形式(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具有必要性的,因为虚拟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需要的属性),如何应对西方研究者围绕虚拟需要所构建的理论,这都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当前国内外研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总体上来看,研究者对待虚拟需要的态度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态度具有一致性。这些态度主要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认为产生和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马克思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社会现象。虽然虚拟需要具有一些新的特性,但马克思需要理论能够对之做出相应的解释。二是认为与传统的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解释信息社会的社会现象,由此认为虚拟需要处于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之外,需要有新的框架体系来适应它。三是认为上述两种看法都太过绝对化,主张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以此来适应网络信息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基础的部分质变。针对有关虚拟需要的相关问题和研究倾向,本文对虚拟需要的产生、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求抛砖引玉,力争构建出信息社会需要理论的完整框架。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导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同时就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虚拟需要”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就虚拟需要目前在概念理解中存在的方法论错误进行批判,进而分析虚拟需要自身所具有的二重属性:虚拟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对虚拟需要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与虚拟需要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第二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理论体系、理论实质,以及马克思需要理论与虚拟需要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需要理论是我们研究虚拟需要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虚拟需要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三章分析了虚拟需要产生的现实基础,信息社会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虚拟需要的出现,各种信息技术也使人的需要的虚拟性更加凸显,尤其是信息的透明化更加深了需要的虚拟性。第四章总结了虚拟需要的符号化、交互性、浸没性、异化四个特征,虚拟需要的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各种需要的重要标志。第五章分析虚拟需要与人的本质、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关系,创新性地提出从虚拟性的角度出发来重新理解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指出虚拟需要理论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丰富和完善。
其他文献
社会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既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范式。作为当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主旨是要通过社会现实的批判诊断,寻找实
观察是科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首先对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对比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观察与理论的论述。笔者赞同蒯因对观察句的阐述,蒯因认为观
间歇性地给菌丝块换水可以诱导菌丝产生孢子囊,进而释放游动孢子.挑取5~8块直径为8mm于利马豆或V8汁平板上培养4~8 d的菌块,置于直径7 cm的培养皿内,加入蒸馏水正好没过菌块表
王开祖(约1035-1068),北宋中期温州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字景山,号儒志,学者尊为儒志先生,其著述唯《儒志编》一书存世。本文的主要任务即在通过《儒志编》的分析来研究王开
西方唯美主义以及唯美主义文学的旗帜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理论贯穿于唯美主义所有文艺理论和艺术思想之中。“为艺术而艺术”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内涵则是艺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