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故事发生的舞台,讲述乡村里人们的爱恨情仇,而村上春树则主要描写日本都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原本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中日当代两位作家却因诺贝尔文学奖而同时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本文以比较文学为研究视角,援用叙事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叙事和哲学理论,考察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的异同点。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五章,分别从文学创作源头、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绪论部分简要叙述了莫言与村上春树比较研究的问题缘起,整理总结了莫言在日本的译介和相关先行研究以及村上春树在中国的译介和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莫言与村上春树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正文的第一章简述了莫言与村上春树的生平,通过梳理两位作家的文学阅读经历,揭示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来自深厚的文学积累和文学积淀;在创作的过程中,两位作家都受到外国文学的滋养,并且在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上是一致的,即批判地继承。第二章着重比较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的人物形象。首先援引“边缘人”的理论,将“边缘人”界定为:徘徊于两种社会或两种文化之间,却不能完全地融入某一群体的特殊人群;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排斥、压抑甚至是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次将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边缘人做比较。莫言作品中主要描写了农村中的农民与生活在农村与城市边缘的知识分子,以都市为主要创作舞台的村上春树主要描写了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年轻人形象。再者从边缘人的特殊视角,对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对照和分析。以《四十一炮》和《海边的卡夫卡》为中心,从儿童视角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从女性视角出发,比较了身体健全的女性和身体残缺的女性形象。对于“边缘人”人群的关注,表明了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现实存在的关注。第三章探讨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如何处理文学与“介入”的关系。首先,通过梳理“介入”的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阐明“介入”与文学的关系,表明文学介入社会现实是文学本质之一。通过整理莫言与村上春树的演讲和发言内容,可以发现,莫言不断对文学与介入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找到文学与介入完美结合的写作路径。而村上春树最初对于介入的思考流于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而能否介入社会现实则是次要的、无意识的。其次,通过文本细读,总结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并从创作主旨和自身的局限性分析了两位作家介入社会现实在层次和深度上的不同:莫言对于恶的揭露是一以贯之和一针见血的。而相对的村上春树则是一定层面上的介入。第四章着眼于莫言与村上春树的生死观比较。将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死亡事件和死亡书写方式做逐一的比较,莫言作品中的死亡类型比较多,而且莫言对于死亡事件的叙事是大肆渲染的、浓墨重彩的。而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死亡多为自杀身亡,村上春树对于死亡的描述是轻描淡写的、色调单一。其次,莫言与村上春树并没有停留在死亡的表象中,而是着眼于死亡的社会意义和深层意蕴。他们都创造性地让死去的人死而复生,通过死去的人来反观现实世界。同时通过死亡,来间接而强有力地表达生命意蕴。通过死亡来折射生存状态,反观生之世界是莫言与村上春树生死观的最大意义。第五章聚焦于莫言与村上春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艺术特色。时间上从循环时间与线性时间的角度剖析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对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看法与态度。与现在相比较,莫言更加重视过去;而村上春树则更为重视现在,淡薄过去。这使得两位作家在介入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上,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莫言通过回望过去而确认现在的存在感。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历史被现在冲淡,没有达到介入历史的预期效果。在空间方面,以异质空间理论为基础,对莫言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异质空间进行了分析,通过偏离现实世界的异质世界来关照现实世界。最后总结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形成了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的立体叙事艺术特色,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强化了读者对于文本的参与。结语部分归纳了莫言与村上春树的创作异同及其原因。差异化的文化内涵和对于事物看法的根本性不同造成了作家创作上的不同。从比较文学角度来审视莫言与村上春树的创作,孰优孰劣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研究两位作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读者解读文本提供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