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部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转型,作为城市中最贴近居民生活的自然要素—树木的结构功能动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居住区更新一般指建筑环境更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海绵城市”以及近期住建部在全国推行的“城市双修”等都突出体现了城市内部生态要素及其功能的重要性。对于居住区树木而言,建筑环境更新改造带来树木立地条件变化,树木种类构成及形态结构随之改变,对生态功能发挥也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南京城市更新的主要发生地带——老城区为研究范围,进行社区尺度的树木调查,探求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居住区树木结构演变规律;结合居住区建筑环境数据及ArcGIS、CITYgreen等软件平台,测算当前树木生态效益情况并模拟研究树木结构与效益优化途径。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发展与地块更新,南京居住区树木结构有所调整。树木数量和种类总体有所增加,但部分居住区单元因局部地块改造过程中旧木被砍伐移除,造成树木资源量损失。常绿树木发展良好,具有实用价值的观果树种、兼具审美及环境效益的树种、桂花等培育成本大幅下降的园林树木种植规模扩大,然而乡土树种大量减少。形态上居住区树木高度和胸径平均水平有所提升,但平均冠幅由于为适应楼宇间狭窄空间而进行的修剪和大量幼苗种植而有所下降。居住区树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部分小区树木受病虫害损害严重;居民自发随意截枝、不科学修剪等行为对树木的破坏严重。 (2)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南京居住区树木不断发展,为居住区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一定贡献。截至2015年,南京8个居住小区单元树木固碳总量为186.85吨、大气污染物年清除量231.62千克、暴雨径流削减量为2731立方米,具有生态经济价值合计20.6万元。其中固碳价值占总经济价值的84.7%,远高于削减暴雨径流价值(11.6%)和清除大气污染物价值(3.7%)。各居住小区树木生态效益及价值存在差异,北阴阳营、长江新村和绒庄新村等树木量丰富、树龄较长,树木固碳和净化空气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小区;将军巷和二板桥削减暴雨径流价值领先其余小区。各优势树种对研究区生态效益的贡献有所差别,女贞和悬铃木固碳和净化空气总量最高,桂花和槐树削减暴雨径流总量最多;单株树木的生态效益则表现为悬铃木和槐树>水杉、广玉兰和女贞>棕榈、桂花等。 (3)以北阴阳营为典型案例区进行树木结构及生态效益综合优化的结果表明,按当前树木结构与布局(情景Ⅰ)时10年后模拟树木生态效益最高,但树木健康质量及安全系数欠佳;而剔除具有健康和安全风险的树木后(情景Ⅱ)虽然模拟生态效益相比情景Ⅰ低,但与当前(2015年)效益相比仍有大幅提升,且可保证树木良好生长,促进整个单元内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基于情景Ⅱ进一步在远离建筑的开阔位置新添部分树木(情景Ⅲ),可促进树木审美水平和生态效益提升,是综合效益最佳的树木布局与生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