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所有权、经营权和生存依赖为基本内涵的我国人地关系历来多有变化,也都与社会变革与稳定、发展密切相关。本次研究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的人地关系变化。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将本文中的人地关系总结为基于生存依赖、劳作权力和权益支配的人与土地之间的关联方式,涉及资源、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空间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耕作技术、土地改革政策与农业税取消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地生存依赖关系弱化,劳作权力与土地的对应关系逐渐脱离,人地权益支配关系分解,使得人地关系的发展状态呈现出“稳固—松动—脱离—分离”的整体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农村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加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等多种现象,带来了农村空心化、服务设施低效、环境资源破坏、经济发展滞后等一系列村庄建设发展的问题。同时在村庄布局方面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村庄布局呈现出空间建设集聚、用地类型多样、功能组织丰富等明显特征。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结合当下的政策发展背景和人地关系状况,本文聚焦于湖北省宜城市村庄发展问题,希望通过全面深入的样本解剖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地关系影响下的村庄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总结人地关系的典型类型和相应的空间环境影响规律,探索与人地关系变化相适应的村庄建设发展方略。通过数据收集与整理,结合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案头研究工作,发现宜城市人地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1)中部平原地区村庄的人地劳作关系基本脱离,土地权益分解明显,土地经营基本实现内部流转,规模农业经济发展导致大多数本地乡民对于土地的生存依赖明显弱化,打工收入成为村庄人口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东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的村庄则较多的延续了传统的农耕劳作和农事管理模式,人地权利完整性程度高,土地流转程度低,且以对外流转为主。由于人地生存依赖依旧比较紧密,农业经营收入还是主要生活收入来源;(3)靠近城市而受城镇化发展直接影响的村庄,人地关系在劳作、权益分配和生存依赖方面产生分离,人与土地大多两者不相干,其中土地多用于未来城镇建设发展用地,人口则主要从事二三产劳动或通过其它打工方式获取生存来源。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对不同地区人地关系发展状态的村庄进行典型性归类,将其分别对应划分为人地独立、人地依存、人地分离三种人地关系模式,并在针对不同人地关系模式下的村庄布局与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按照空间形态调整、用地结构重塑和村庄职能强化的村庄布局优化目标,分别针对三种人地关系类型模式的村庄提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1)中部平原地区“人地独立”型村庄空间建设相对集中、用地类型单一、生产居住功能稳定,但整体布局方面存在资源侵占严重、用地布局不利于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耕作,以及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该类村庄应在积极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施向社区高度集聚的社会空间发展战略,引导生产与生活用地紧凑合理布局,增强公服配置支撑的体系化并提升服务效率;(2)东西部山地丘陵地区“人地依存”型村庄建设松散化、用地类型分异、功能对外服务趋势明显,而布局存在生态环境破碎、用地布局规划不完整、功能设施支撑不足等问题。该类村庄在倡导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基础上,引导村庄空间向交通廊道节点适度集聚,同时分别协调农业设施用地、旅游服务用地与村庄居住用地的布局关系,并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配套来完善村庄的基本生产和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为未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城镇化地区的“人地分离”型村庄的空间建设集聚高、用地类型复杂、多种功能综合发展,同时存在空间建设布局不集约、用地分区缺乏明确分界管制、设施匹配不足等问题。对于此类村庄,应在发展综合生产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推动空间集约化转变,同时通过合理安排用地分区和完善村庄交通设施条件支撑其迅速融入城镇化、社区化和园区化生产与生活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