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幅相特征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与可测性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uxinghui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据统计,在数模混合电路中,80%的故障会发生在模拟电路部分,而对应的电路测试时间开销可占至总测试时间的80%。目前,受到电路参数连续性等的影响,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研究进展并不顺利。本论文首先基于电路电压响应中的幅度和相角信息,提出了一种新的故障电压模型用于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同时对其中涉及的容差处理和可测性分析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讨论。作者所做的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一:在线性模拟电路相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故障电压建模方法。其中,硬故障电压响应可在未实际发生之前,通过添加辅助激励或辅助支路,并进行电路电压测量的方法来估计,而利用这些硬故障电压,可建立起连续的模拟电路软故障电压响应表达。该故障建模的方法具有推导简单,应用方便的优点。2、内容二:进一步地,通过考察最常见的单故障以及双故障模型,提出了两种新的故障诊断算法,并最终给出了建立线性模拟电路中K故障模型(K=3,如三故障)的一般性思路。最后的实例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故障模型和诊断算法,在容差环境下应用时,故障元件定位准确,故障参数定值偏差小。3、内容三:在内容一和内容二的基础上,本文还在非线性模拟电路中,提出了非线性电阻和非线性受控源的故障电压建模思路。与线性模拟电路的故障建模类似,这里讨论的两种非线性电路元器件的故障电压建模,也具有建模简单高效的特点。通过本文提出的非线性元器件故障电压建模和最小距离法,解决了在直流测试条件下的故障诊断问题。实例验证证明,故障诊断简单准确。4、内容四:在内容一和内容二故障电压建模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了对应的故障电流建模结果,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路可测性矩阵。实例验证表明,利用该电路可测性矩阵进行典型电路的可测性分析研究,得到了与传统方法完全一致的结论,分析也非常方便。5、内容五:本文提出了一个网络化建模表达故障诊断(检测与隔离)信息的新思路,并根据其“网络参数”设计新的测点优选算法。统计实验和具体的电路实例都表明,与基于故障编码字典的熵算法和基于熵+排除法的测点选择算法相比,新提出的测点优选算法能得到了更优的测点选择结果。最后,本文还基于内容一中的电路故障模型,提出了新的测试频率选择方法。这里,测试频率选择则意味着,以减少共同模糊故障对数为优化目标,进行输入测试频率组合优化。这需要优化对应矩阵的数值列秩或最小非零奇异值。6、内容六:基于斜率故障模型和内容一提出的电压故障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对幅度相位特征,都同时进行统计有效估计的容差处理办法。之后,分别估计采用不同故障模型时,所对应的信号模值增量之比和相角差的数值变化区间。这些数值变化区间,作为电路故障诊断特征用于构建故障字典,进行测点选择和故障检测与隔离分析,用于故障诊断。实例分析表明,采用不同的信号模值增量之比特征和相角差特征进行统计估计,有时可以带来更好的测点选择结果,或提供更可靠的故障检测与隔离效果。
其他文献
采用中药外贴和推拿相结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使经脉贯通,气血调畅,重建脊柱阴阳平衡状态。
为了减小极坐标法测量摆线齿轮时测球的球度误差和测杆的受力变形对齿廓法向误差的影响,通过分析误差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法向极坐标测量法.结合法向极坐标测量摆线齿轮齿廓偏差的
随着心理学、数理科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神经网络在上个世纪逐渐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其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网络控制等各个领域中,对神经
针对现有兵器试验中时间间隔测量仪测量分辨率低、测量范围窄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直接计数法与数字内插法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基于此方法研制了一种高分辨率大范围时间间隔测量仪.仪
本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双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1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为了研究过程控制剂甲醇含量对Fe3Al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高能球磨与热压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过程控制剂甲醇含量的Fe3Al材料.采用MF-20冲蚀磨损试验机对Fe3Al
针对传统鼠标键盘人机交互中交互感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人体骨骼点控制模拟鼠标的体感交互方法,采用人体自然交互代替传统鼠标键盘交互.使用Kinect体感摄像头追踪人体骨骼点,将特定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与风险逐渐暴露。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本质,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的特征。为此,应充分发挥中
微结构光纤以其独特的特性和灵活的结构设计自由度,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是目前特种光纤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微结构光纤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新型微结构光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