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指一种词汇形式具有两个或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它们互不相同却存在联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客观现象日趋复杂,人们不可避免需要用原有的词表示其他相关事物,从而产生新旧词义并存现象。传统多义现象研究常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之中,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相互独立,忽略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相互关联、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过于强调语言的系统结构。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一词多义现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学者们从语言的外部世界以及主、客观世界相互关系和作用的角度出发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认知语言学为词汇多义性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原型范畴理论源于哲学、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各个义项成员在多义词的语义范畴内地位不同。所有相关词义中有一个中心或核心意义作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即原型意义。其他非典型成员是比喻意义或衍伸意义。在原型意义基础上,其他具有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的词义进一步延伸,产生新的衍伸意义,从而形成更大的词义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对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通过具体词汇实例分析可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实例研究中发现的不足与缺陷有助于完善理论。作为认知语义学的基石,完善原型范畴理论将进一步推动认知语义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尝试从认知理论视角出发剖析汉语、英语、日语、满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但对俄语词汇的认知分析相对匮乏。本文尝试从新的角度——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隐喻和转喻模式——对俄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阐释。文中拟采用演绎法,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多义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模式对俄语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机制进行剖析,并揭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隐喻和转喻的联系。本论文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俄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多义词,并指导其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词汇。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理论简述。主要介绍原型范畴理论内涵、形成及应用,同时简述一词多义现象相关概念、历史及研究现状、国内外俄语学者对该现象的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对认知隐喻理论和隐喻模式,认知转喻理论和转喻模式,以及大量具体语料分析,揭示隐喻和转喻是俄语一词多义现象的引申机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具有隐喻或转喻联系。第四章介绍动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模式特征及其区别与联系。通过词汇分析发现,部分多义词既可以从隐喻角度也可以从转喻角度衍生出新义。由此形成第三种词义扩展模式——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模式。研究发现,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引申的主要认知机制。在一词多义现象中,部分多义现象由单一隐喻或转喻模式形成,部分多义词在隐喻和转喻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隐喻与转喻认知方式的共同作用,从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