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戴维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果”认知假设,即“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第三人效果理论正式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在过去的24年里,各国研究反复证明了第三人效果理论存在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国外的“第三人效果”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本研究的任务就是对“第三人效果”理论进行引介、检验、拓展。本文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整理与综述,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下,阐述了相关因素与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关系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的关系。对于产生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根源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反第三人效果”理论即“第一人效果”理论,第一人效果理论的核心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自身的影响大,对其他人的影响小”。除了对第三人效果理论进行整理外,本研究还进行了三个本土化研究。研究一:通过简单抽样选取321位大学生,以负面信息为研究内容,对经典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下,第三人效果认知与后续行为客观存在;信息的显著性、自尊程度、文化差异与第三人效果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信息显著性是预测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的有力变量。未来本土化研究方向应从选用新变量、选用新议题方面着手。研究二:通过分层等距抽样,选取1772位18—35岁的上海居民,在新媒体环境下,以网络新兴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研究结果首次验证了在网络环境下也存在第三人效果认知。研究显示,新媒体环境下的第三人效果测量结果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第三人效果测量结果十分近似。今后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受众的预存立场、信息显著性等方面,同时也要重点关注迅速发展的博客、网络视频等新媒体语境。研究三:邀请93位受试对象参加第三人效果实验,通过实验法首次验证了第一人效果认知与其它因素的关系。通过实验法也再次证明了第三人效果的客观存在,验证了第三人效果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研究三也发现,本土变量——独生子女与第一人效果认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人效果后续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学界一直关注的研究方法是否会影响到研究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本研究也给出了答案,测量结果表明,实验法得到的数据的确高于调查法的数据。本文最后对第三人效果理论的三个本土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此理论落到实处——运用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解释实际存在的传播学现象——以证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现实价值,并从七个方面对未来的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