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鳝(Monopters albus)隶属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由于黄鳝存在性逆转现象,使其成为研究鱼类性别转变的模式生物。许多学者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黄鳝性逆转机制仍存在许多盲点,黄鳝规模化养殖及稳定高效的人工繁育技术还有许多难点以待攻克。本研究首次以人工繁育黄鳝为研究对象,对1~4龄各性别(雌性、间性、雄性)进行连续取样,运用组织学、形态学、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等技术对其胚胎发育、性腺分化发生、性逆转、配子质量及生长特征做了系统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人工繁殖的黄鳝幼苗从出膜到1龄鱼进行了分阶段连续采样,研究了样本的性腺发生、分化过程,以及性腺的位置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室静水温度26~28℃恒定条件下,仔鳝出膜12h,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出现在肾管区左边;出膜24h,原始生殖细胞迁入生殖原基中,标志着原始性腺形成;出膜72h,原始性腺分化成相连的一对;出膜25d,一对原始性腺外形成结缔组织膜将其包裹,其中一条出现卵巢腔,标志着向卵巢分化,另一条除形态随鱼体增长而增长外,并无明显的生殖细胞特征变化,为形成精巢的原基;随后一直到1龄都可观察到两条生殖腺组织结构上保持着独立,一条形成卵巢,另一条向卵巢内延伸,形成褶。性腺位置起始于生殖孔附近,逐渐向前生长。由于一对性腺合并成一条,位于鱼体的左侧,因而本应在右侧出现性腺的位置上出现了膀胱。膀胱在出膜7d首次观察到,1龄时呈扁平状,到3龄时发育饱满,其上表皮有长短不一的纵褶,内表面积大。(2)对繁殖季节黄鳝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各性别黄鳝泄殖孔前后体高对比存在差异,导致其腹部形态有所不同:雌性泄殖孔前腹部膨大,且体高大于泄殖孔后,泄殖孔后有微微凸起,似“w”形;间性腹部平滑,泄殖孔不内陷,且泄殖孔附近体高无明显差异;雄性泄殖孔后明显凸起,孔后体高大于孔前。腹部形态和泄殖孔情况与性腺发育状态存在一定的关联,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形态学指标进行繁殖季节黄鳝性别的判别,且此判断方法对亲本无伤害。(3)获得人工养殖黄鳝1+-4+龄群体性别比例,2+龄黄鳝群体中雌性比例(71.4%)比3+、4+龄的比例高。相同年龄的黄鳝间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在体长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雌性(P﹤0.05)。体重指标在同龄不同性别的黄鳝中有显著的差异(P﹤0.05),间性、雄性体重显著大于雌性(P﹥0.05),2+龄黄鳝间性个体体重达到雌性个体的2倍。对不同年龄组配子质量进行分析,发现2+龄雌鳝的相对怀卵量最大,卵径相对较小。黄鳝精子运动速度较慢,精子活力低,3+龄雄鳝精子在26℃被蒸馏水激活后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为18.08±3.43μm?s-1,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为9.66±0.94μm?s-1,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为14.61±2.97μm?s-1。(4)实验室26~28℃静水孵化140±4h时,首次出现仔鳝出膜,约占总数的5%;在158±2h时,出膜达到高峰期,约占总数的41%;胚胎发育过程平均用时151h,而自然环境下为140h左右孵化出膜。根据早期性腺分化发育的研究、早期生长特征及摄食行为,将黄鳝出膜1至10d划分为仔鱼期,即以卵黄囊消失、外源性营养建立为界限;出膜10d至30d为稚鱼期,即以卵巢腔形成、性腺分化向雌性结束、体长快速增长期为界限;出膜30d至初次性成熟前为幼鱼期,即以I期卵巢形成、体重快速增长期开始、初次性成熟为界限。(5)1龄人工养殖雌鱼出现异速生长,体重体长关系为WWL=0.0109L2.3195,R2=0.956,推断此现象与鱼体确保卵巢优先发育至成熟,和消耗部分能量资源用于产后性逆转过程有关。(6)基于以上研究,建议在黄鳝人工繁殖生产中挑选2龄雌鳝和3龄及3龄以上雄鳝作为亲鱼。黄鳝苗种的培育应在稚鱼期末期(出膜30d)前于孵化室中培养,在稚鱼期之后转移至培苗网箱中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