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RDV解读——极限、密度、形式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荷兰建筑师的代表,MVRDV因其批判性的言论和独特的工作方法受到了学术上的关注,并且随着他们项目在全世界的开展,开始受到公众的关注。   本文借鉴了MVRDV基于信息的工作方法,建立了MVRDV的出版物、项目、程序以及MVRDV在中国项目的索引。在此基础上进行MVRDV全面的解读。   MVRDV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言论而非结构严谨的理论,他们的言论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使用简短的语句和关键词,使用批判性的反问句。第一条线索对MVRDV的“言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两者间有一个“编译”的过程。通过虚拟的设计将言论转化为形式模型,并且应用在实践中。同时,对“极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对不同的限制,有尊重、挖掘和无奈不同的态度。   MVRDV具有的是一种的双向的建筑和城市观,他们的建筑城市观有弹性的尺度,蕴含了积极的空间并且是实用主义的。第二条线索对MVRDV的“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出MVRDV对两者的“混合”的策略。通过使两者成为对方来构筑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同时,对“密度”的概念进行了概括,MVRDV所说的密度是一个概念体系。它包含了积极的拥挤文化、建筑的城市属性和混合的密集化三重含义。   MVRDV将工作的基础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因为它更为广泛和基础,并且运用在工作的全过程中。通过“运算”的过程,将信息转化成空间。运算有直接转化和布尔运算两个原理,以及组合、折叠、切割三种类型的操作方法。在MVRDV工作中,“形式”有具体的形式、形式的法则、形式的源泉三个层面。   通过KM3展览的介绍,把MVRDV放在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环境中,对MVRDV在中国面临的建筑现象进行了假想式的讨论。   通过全过程的信息化,MVRDV将原本基于形式的建筑的工作转移到了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的搜集、处理、计算为过程的平台上。并且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智能的系统。他们将建筑和城市的工作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的分配上。  
其他文献
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空间的交往性研究是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一个角度。它必然要和空间所承载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的行为发生关联。本文分别从人的行为和场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博览建筑类型中自然光的应用,博览建筑对于自然光有着既需要又排斥的矛盾要求。自这一建筑类型问世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便没有停止过。自封闭的亚历山大科
本文以建筑的基本问题:营造为出发点,选择云南剑川民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剑川民居为土木结构体系,在材料和结构上具有较为清晰的营造逻辑性。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前人的研究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40%,但农村人口在本世纪头20年里仍将占据我国人口的主体。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明天,农村人口数量仍然不可小觑。
中国社会经济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公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社会在中国开始
在现代社会多元的建筑设计思潮中,“折叠”是一种非线性的、混沌思想的建筑设计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笛卡尔空间体系,以建筑围合体系中面的“转折”、“突变”等交接关系生成“
中国地域广阔,建筑是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历史痕迹。岭南地区作为我国建筑文化最具地域特色的地区之一,研究其有代表性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岭南建筑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并对当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茨尼契说:“今日工业先进国的主要资本,不是物质设备,而是创造、发明,是其居民的才能和教育,乃至知识和经验”。教育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
我国地处最大的陆地板块欧亚大陆东南部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且大部分疆域处于北纬30°至北纬45°之间,属于全球最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温年、日差较大
本论文是《居住社区交通规划导则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从微观层面探讨居住社区交通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和措施。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居住社区道路规划指导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