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群众路线的孕育生长、发展完善、稳定成熟、遭遇挫折、恢复发展的历史。践行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亦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显著变化的现实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还将群众路线的实践范围从党内扩大到国家治理的全领域。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研究群众路线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理论的清醒是实践坚定的基础,研究群众路线首先要研究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是非常明确的,即“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蕴涵着价值观、方法论和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这三个维度的内涵要义。然而要解决为什么要“一切为了群众”而不是为了少数人以及为什么要“一切依靠群众”而不是依靠社会精英或其它力量,这两个群众路线最为根本的理论问题,还需要对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西方主流社会对群众偏见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而奋斗的政党。具体来说,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等。事实上,群众路线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可以从多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如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看,群众路线是研究政党与群众正确关系的路线;从认识论视角看,群众路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党的正确主张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并且要一个历经党群互动、循环往复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从方法论的视角,群众路线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作风建设视角,群众路线要求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从道德视角,群众路线是对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从公共政策制定视角,群众路线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有机统一体。当然,群众路线也有其理论限度,如“群众”概念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模糊的概念。这种模糊性会给群众路线的执行带来两大挑战,一是作为整体性的概念,群众路线能否兼顾到个体的权益?二是如何化解理想中“群众”的崇高的品质与实践中群众具有各种各样的不良特征的冲击?其次,群众路线逻辑前提是政党的先进性属性。但是政党掌握权力后,这种先进性却又遭遇权力腐蚀性的内在威胁。而群众路线本身对群众路线践行者和权力行使者是缺乏刚性约束的。客观而言,群众路线的理论限度不囿于“群众”概念的模糊性和群众路线对政党刚性约束的不足。如群众路线要求政党主动密切联系群众,从管理和沟通角度来看,群众路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沟通,其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的双向度沟通要求并不一致。事实上,实践中正是因为自上而下通道失灵、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又不足,造成了信息不通畅、民情不能及时反映、民怨不断堆积,从而引发了数量庞大的群众性事件。群众路线从来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存在。新形势下,国情、党情、民情和社会生态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是评估群众路线运行环境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考量当前群众路线的运行现状,可以发现群众路线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内生动力缺乏,党员干部“不愿走”群众路线;二是能力水平不足,党员干部“不会走”群众路线;三是制度约束力不够,党员干部“不真走”群众路线。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本文从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三重维度对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有效运行提出了对策性建议。第一,要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本路径解决的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理性认同和行动自觉问题;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体。实践中,群众路线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的制度原因、也有阶层分化固化等社会因素,但是归根到底,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不足,如理论素养不够、信仰缺失、政治性不强、道德失范等内因,是导致群众路线践行不力的思想根源。因此,群众路线首先是党性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性认同,从根本上解决践行群众路线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提高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点领域是理论修养、政治修养、宗旨修养和法纪修养。第二,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能力水平。这一路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主体地位,即通过群众工作协调好、整合好、维护好和实现好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是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是群众路线从“路线”走向“实践”的关键一跃。“人民认同是执政前提”是现代政治学基本观点。从世界政党政治的现状来看,无论是通过选举还是通过革命途径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都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并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在实现政党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才能保证群众路线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路线到执行的高度统一。从观念维度,创新群众工作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权力观、利益观和稳定观;从能力维度,创新群众工作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从方法维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创新深入群众的方式方法、树立服务群众的工作意识、探索化解矛盾的实践方案,同时要遵循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继承发扬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政党群众工作的经验;从机制视角,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三,健全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约束力。这一路径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方式实现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群众路线是残酷的革命斗争的环境中建立的,当党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群众路线如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执政资源日渐丰厚、权力诱惑不断增加的环境中继续扎根生长,并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彰显价值,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党性修养和道德自律,尤其是在执政后掌握权力的状态下,群众路线往往会偏离正常轨道。群众路线本身具有丰富的民主内涵,其所依赖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是回应人民群众民主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民主需求日益旺盛的现实需要。构建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群众路线提供根本保障。具体来说要通过激活人大监督制约功效、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加强和改进人大自身工作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发展广泛多层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其中重点是注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间的平衡性、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平等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程序民主。三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让党内民主建设激活群众路线的一池活水,要求树立正确的党内民主观、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着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