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通用标准,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0%,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10.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普及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我国可能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劳动供给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自2012年来,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三连降”,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逐渐老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供给出现缺口,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弱化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和“积极老龄化”理论,分析了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其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和“积极老龄化”理论,并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其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有关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政策。再次,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基线调查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其劳动参与的影响;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其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受访者15岁之前的自评健康状况作为当期自评健康状况的工具变量。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间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而下降,但城镇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间的下降幅度,大于农村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显著降低了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参加养老保险的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均高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中老年人;农村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均高于城镇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正向影响了中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概率,且存在“门槛效应”,但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第一,提高医疗保险公共财政投入水平,增强医疗服务可得性;第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健康基础设施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力度,合理规划,提高健康基础设施分布密度;第三,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第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投资能力,增强健康人力资本;第五,加强健康教育,让中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