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强国建设,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要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为新时代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自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综合交通运输相关概念,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成熟,基于基本国情,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回顾70年发展历程,总体上看,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呈现出以下5个方面基本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人民群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强化交通运输公益属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持续提升的公共出行需求。
二是强化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资金、土地、科技等资源要素在各种运输方式和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配置,着力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条件的差异,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所处的阶段差别很大,东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中部地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构建,西部地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与高端服务需求相互叠加。既要满足贫困地区通路通车、通航通邮等“硬需求”,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求”,构建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多层次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五是多部门共同推动。长期以来,除交通运输部门外,发展改革、住建、公安等部门都涉及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职责。各部门充分调动相关领域资源,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早期综合交通基础网络体系的快速构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必将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产生深刻深远影响,也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发展目标上,由强自身转向强国家,更加注重综合交通运输对国土开发、区域协调、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引导作用,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支撑。
发展动力上,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升既有设施智能化水平,促进全出行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智能高效发展。
发展模式上,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优化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提高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
发展路径上,由分散独立转向一体融合,更加注重水、陆、空立体多维衔接和协同,发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立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发展空间上,由国内发展转向全球拓展,更加注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提升,深度参与国际客货运输服务,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运输通道中的战略枢纽地位。
因此,新时代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围绕交通强国“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基本内涵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价值取向,对标发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四个一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一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体系。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各种方式设施网络立体互联,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推进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快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构建一体化、便捷高效的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向村组延伸、向园区延伸、向景点延伸,构建广覆盖、多功能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与国家性、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衔接,建设完善更加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航空枢纽和邮政快递核心枢纽,加强与国际运输大通道的衔接,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体系。加强交通运输新技术在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一票制”“一单制”以及快速换乘换装设施设备,提高客货运输中转便捷性。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多源多维数据使用范围和效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数据互联共享。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前沿科技领域,研发车辆自动驾驶、超高速轨道列车、无人机、智能船舶等各领域新一代智能交通工具。
三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航道养护体制改革、民航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中央、省、市、县4个层面,建立健全适应本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法规和标准的衔接,推动重点领域法规标准制修订。深度融入全球综合交通运输治理,积极参与各种运输方式国际组织事务,参与政策规则、标准规范制定,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国际制度性话语权。
四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强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开展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优化组织模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打造高效的旅客联程运输系统,以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为理念,探索共享化、一体化、人本化、低碳化出行模式,为旅客出行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实现一站式便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定制化的高品质出行需求。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自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综合交通运输相关概念,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成熟,基于基本国情,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回顾70年发展历程,总体上看,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呈现出以下5个方面基本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人民群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强化交通运输公益属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持续提升的公共出行需求。
二是强化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资金、土地、科技等资源要素在各种运输方式和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配置,着力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条件的差异,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所处的阶段差别很大,东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中部地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速构建,西部地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与高端服务需求相互叠加。既要满足贫困地区通路通车、通航通邮等“硬需求”,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求”,构建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多层次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五是多部门共同推动。长期以来,除交通运输部门外,发展改革、住建、公安等部门都涉及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职责。各部门充分调动相关领域资源,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早期综合交通基础网络体系的快速构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必将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产生深刻深远影响,也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发展目标上,由强自身转向强国家,更加注重综合交通运输对国土开发、区域协调、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引导作用,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支撑。
发展动力上,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升既有设施智能化水平,促进全出行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智能高效发展。
发展模式上,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优化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提高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
发展路径上,由分散独立转向一体融合,更加注重水、陆、空立体多维衔接和协同,发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立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发展空间上,由国内发展转向全球拓展,更加注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提升,深度参与国际客货运输服务,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运输通道中的战略枢纽地位。
因此,新时代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围绕交通强国“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基本内涵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价值取向,对标发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四个一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一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体系。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各种方式设施网络立体互联,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推进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快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构建一体化、便捷高效的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向村组延伸、向园区延伸、向景点延伸,构建广覆盖、多功能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与国家性、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衔接,建设完善更加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航空枢纽和邮政快递核心枢纽,加强与国际运输大通道的衔接,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体系。加强交通运输新技术在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一票制”“一单制”以及快速换乘换装设施设备,提高客货运输中转便捷性。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多源多维数据使用范围和效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数据互联共享。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前沿科技领域,研发车辆自动驾驶、超高速轨道列车、无人机、智能船舶等各领域新一代智能交通工具。
三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航道养护体制改革、民航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中央、省、市、县4个层面,建立健全适应本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法规和标准的衔接,推动重点领域法规标准制修订。深度融入全球综合交通运输治理,积极参与各种运输方式国际组织事务,参与政策规则、标准规范制定,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国际制度性话语权。
四是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强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开展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优化组织模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打造高效的旅客联程运输系统,以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为理念,探索共享化、一体化、人本化、低碳化出行模式,为旅客出行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实现一站式便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定制化的高品质出行需求。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