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需要文艺,如同花朵需要雨露和阳光,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种营养、一种力量。把少年比作花朵,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好和未来。花朵扎根在土壤里,根深才能叶茂,放着异彩,吐出芬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曾在2011年2月至3月间,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城乡儿童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家长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孩子的阅读问题,不过,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并且普遍缺乏亲子阅读意识。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资讯传播力的加强,青少年接触成人文化的渠道和可能性大大增加,“思想早熟”、“行为早熟”等现象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而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图书期刊市场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生长状态,诸如暴力、恐怖、灵异甚至色情等不适宜的内容明显增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儿童文学要时刻想着青少年, 这是青少年读物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沈阳市举办的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核心期刊《文学少年》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从事了几十年青少年读物编辑工作的老一代期刊人,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期望,包括如何做出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如何贴近小读者阅读趣味、如何培养作家等。应当说,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文学刊物如何生存、发展,如何培养和巩固读者群,如何发现和锻炼出一批优秀的作者……都是不容易解答的问题。
《文学少年》于1981年创刊,始终以坚守儿童文学的立场和理想为其办刊宗旨,目前已经从双月刊发展为细分三个年龄段、面对不同层次小读者的旬刊,发行量由几千册增至逾10万册。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少年》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如肖显志、王立春、车培晶、薛涛、刘东、常星儿等,他们屡次获得全国大奖,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精神食粮。正如杂志老主编赵郁秀在研讨会上所说:“文学杂志的职责是为文学提供展示的舞台和空间,如果失去了文学杂志这个平台,整个文学的发展都将会受到影响。我们的工作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而,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担任《文学少年》执行主编的吴庆先也提出:“文学要直接触碰社会生活的神经末梢,儿童文学就是要时刻想着青少年,触碰到他们的神经末梢,这是青少年读物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功利的商业追逐为目的制造出来的仅仅是产品而绝非精神食粮
近年来,一种被归类为“青春文学杂志”的刊物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青少年读者趋之若鹜,并以阅读这类刊物作为某种时尚。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青春杂志总能占据畅销排行榜前列。由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于2006年10月份面市,销量高达百万册,它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被认为是当下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之一。
社会学学者张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青春类杂志最主要的问题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他认为,西方一些同样以魔幻为包装的青少年读物,如《哈利·波特》等,仍然可以归纳到西方主流文学中,因为作品里同样包含着勇气、责任、爱等主流价值观。“可是,在我们这些青春文学杂志里,你可以经常看到“我爱你”,却看不到爱情;看到好勇斗狠,却看不到正义;看到繁花似锦的成功,却看不到艰苦努力的奋斗。”
著名作家马加在 《文学少年》创刊时曾说:“少年需要文艺,如同花朵需要雨、露和阳光,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种营养、一种力量。把少年比作花朵,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好和未来。花朵扎根在土壤里,根深才能叶茂,放着异彩,吐出芬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为花朵般的青少年生产精神食粮,更加需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承担。以功利的商业追逐为目的,而不是真正从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出发,不是以树立青少年的健康品格为依归,那么,最终制造出来的也仅仅只能被称为产品而绝非精神食粮。
出版社、杂志社应该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家长或者孩子
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大部分家长购买儿童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家长最信任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推荐的书,其次信任亲戚朋友和专家推荐的图书,再次是一些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和孩子自己的意愿。可见,关于孩子阅读选择和阅读趣味的培养,学校、大众传媒、出版社等机构负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儿童书。3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好读物,14%的家长找不到适合的图书杂志,11%的家长则为孩子没有阅读兴趣或者没有阅读时间而感到困扰。上述结果表明,适当地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出版社、杂志社作为精神食粮的出产地,恰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它们的出品会直接影响家长和孩子们的选择,甚至影响到孩子们的趣味形成和人格塑造。有些观点认为,家长应当承担主要的筛选责任,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读物。而实际上,家长并非专家,同样需要专业的引导,出版社和杂志社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只要提供资源就足够,更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家长或者孩子。
人们常说,出版社、杂志社应当扮演文学看门人的角色,那么,为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资源的有关出版社、杂志社,就更加应该扮演好一个看门人的角色,为青少年读者制造出真正有价值、有助益、有水准的优秀读物。
转载自《辽宁日报》
(编辑 孙腾飞)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曾在2011年2月至3月间,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城乡儿童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家长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孩子的阅读问题,不过,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并且普遍缺乏亲子阅读意识。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资讯传播力的加强,青少年接触成人文化的渠道和可能性大大增加,“思想早熟”、“行为早熟”等现象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而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图书期刊市场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生长状态,诸如暴力、恐怖、灵异甚至色情等不适宜的内容明显增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儿童文学要时刻想着青少年, 这是青少年读物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沈阳市举办的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核心期刊《文学少年》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从事了几十年青少年读物编辑工作的老一代期刊人,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期望,包括如何做出优秀的青少年读物、如何贴近小读者阅读趣味、如何培养作家等。应当说,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文学刊物如何生存、发展,如何培养和巩固读者群,如何发现和锻炼出一批优秀的作者……都是不容易解答的问题。
《文学少年》于1981年创刊,始终以坚守儿童文学的立场和理想为其办刊宗旨,目前已经从双月刊发展为细分三个年龄段、面对不同层次小读者的旬刊,发行量由几千册增至逾10万册。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少年》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如肖显志、王立春、车培晶、薛涛、刘东、常星儿等,他们屡次获得全国大奖,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精神食粮。正如杂志老主编赵郁秀在研讨会上所说:“文学杂志的职责是为文学提供展示的舞台和空间,如果失去了文学杂志这个平台,整个文学的发展都将会受到影响。我们的工作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而,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担任《文学少年》执行主编的吴庆先也提出:“文学要直接触碰社会生活的神经末梢,儿童文学就是要时刻想着青少年,触碰到他们的神经末梢,这是青少年读物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功利的商业追逐为目的制造出来的仅仅是产品而绝非精神食粮
近年来,一种被归类为“青春文学杂志”的刊物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青少年读者趋之若鹜,并以阅读这类刊物作为某种时尚。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青春杂志总能占据畅销排行榜前列。由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于2006年10月份面市,销量高达百万册,它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被认为是当下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之一。
社会学学者张杰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青春类杂志最主要的问题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他认为,西方一些同样以魔幻为包装的青少年读物,如《哈利·波特》等,仍然可以归纳到西方主流文学中,因为作品里同样包含着勇气、责任、爱等主流价值观。“可是,在我们这些青春文学杂志里,你可以经常看到“我爱你”,却看不到爱情;看到好勇斗狠,却看不到正义;看到繁花似锦的成功,却看不到艰苦努力的奋斗。”
著名作家马加在 《文学少年》创刊时曾说:“少年需要文艺,如同花朵需要雨、露和阳光,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种营养、一种力量。把少年比作花朵,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好和未来。花朵扎根在土壤里,根深才能叶茂,放着异彩,吐出芬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为花朵般的青少年生产精神食粮,更加需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承担。以功利的商业追逐为目的,而不是真正从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出发,不是以树立青少年的健康品格为依归,那么,最终制造出来的也仅仅只能被称为产品而绝非精神食粮。
出版社、杂志社应该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家长或者孩子
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大部分家长购买儿童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家长最信任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推荐的书,其次信任亲戚朋友和专家推荐的图书,再次是一些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和孩子自己的意愿。可见,关于孩子阅读选择和阅读趣味的培养,学校、大众传媒、出版社等机构负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儿童书。3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好读物,14%的家长找不到适合的图书杂志,11%的家长则为孩子没有阅读兴趣或者没有阅读时间而感到困扰。上述结果表明,适当地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出版社、杂志社作为精神食粮的出产地,恰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它们的出品会直接影响家长和孩子们的选择,甚至影响到孩子们的趣味形成和人格塑造。有些观点认为,家长应当承担主要的筛选责任,为孩子选择适当的读物。而实际上,家长并非专家,同样需要专业的引导,出版社和杂志社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只要提供资源就足够,更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家长或者孩子。
人们常说,出版社、杂志社应当扮演文学看门人的角色,那么,为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资源的有关出版社、杂志社,就更加应该扮演好一个看门人的角色,为青少年读者制造出真正有价值、有助益、有水准的优秀读物。
转载自《辽宁日报》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