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在家上学”这种非制度化教育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探究“在家上学”群体的特定教育需求与教育制度体系尤其是制度化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供一个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来阐释这一教育现象兴起和演变的制度性原因,并据此反思其对当前学校教育以及构建开放多样、优质均衡国民教育体系的启示意义。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核心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针对“在家上学”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分析其演变的理论性研究和探究其运作的应用性研究两大类型,缺乏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度剖析,由此确定本文的研究立意。第二章主要对“在家上学”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概况综述。首先,对“在家上学”源起于美国的演变历程进行阐述;其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家上学”现状进行介绍并做出总体述评,指出它作为满足群体特定教育需求的一种学校教育的补充替代形式,总体上仍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并未形成主流趋势。第三章主要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在家上学”展开分析。首先,对“在家上学”进行新制度经济学释义,指出它实质上是群体特定教育需求通过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导致教育制度供需失衡的一种产物;其次,通过对“在家上学”决策选择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群体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教育制度供给的时滞性而未被及时满足,转而去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替代性制度安排,是“在家上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性原因。第四章通过对不同类型“在家上学”案例的研究剖析将群体特定需求归纳为适才教育、个性理念、特殊需求等维度,通过分析指出这些特定需求的有效满足需要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并将其概括为监管性和支持性两大维度,随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可参考制度安排。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在家上学”对教育制度发展的启示意义,即需要构建一个可以融合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互相补偿和衔接转换的开放性教育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