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三科当中,统编《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在此,我们邀请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中的变化。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据了解,统编《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到了语文课程体系,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阅读量,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每本教材都有系统的书目安排,告诉老师、家长和学生在每个学段需要读什么书。七至九年级的每册有6个单元,都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这套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如,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高年级和初中有《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教读”课主要由教师讲,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要在语文学科上脱颖而出,应具备以下特质: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书面表达有条理,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统编《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能力。
变化一??先学识字再学拼音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变化二??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变化三??“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据了解,统编《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到了语文课程体系,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阅读量,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每本教材都有系统的书目安排,告诉老师、家长和学生在每个学段需要读什么书。七至九年级的每册有6个单元,都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这套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如,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高年级和初中有《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教读”课主要由教师讲,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要在语文学科上脱颖而出,应具备以下特质: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书面表达有条理,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统编《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