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怠于履行承诺而导致项目搁置,应否承担法律后果?近日,这个问题有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此前,山东省泰安市的旧城改造项目引发了一连串“民告官”诉讼,开发商明智置业公司两次将山东省政府告上法庭。在最新的一次判决中,济南市中院判决撤销了山东省政府一项对企业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并责令其在该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重新作出决定。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民告官”在我国已经不是惊天动地的新闻。但省级政府成为被告并打输了官司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更让人惊讶的是,两次判决山东省政府违约的这起行政诉讼案,是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这种状况生动地说明,依法治国已成为企业和法律机关的共识。
在这起官司中,明智置业公司与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处签订了《招商引资合同书》,承担一个老城区改造项目。这一合同先后得到了泰山区和泰安市两级政府同意,且政府承诺给予明智置业优惠政策。在此之后,开发商按合同规定作出了投入,并完成了多项由合同规定的拆迁、住房安置等义务。但是,在项目推进工程中,由于泰安市级政府的个别部门提出异议,导致项目无法继续推进。为此,明智置业向山东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请求省政府责令泰安两级政府组织实施项目,并赔偿企业损失,却遭到了驳回,这才导致双方对簿公堂,打起了行政诉讼官司。
纵观这起诉讼案的过程,可以看出,该项目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在于政府利益与企业利益出现了冲突。在旧城改造等项目中,如果握有行政审批权的政府部门产生自利需求,就会与企业产生冲突。山东的这起旧城改造项目,因为动迁地块涉及原粮库用地,泰安市政府下属的粮食局系统才会在原合同之外又向开发商提出交纳保证金、不能享受优惠等额外要求,导致工程搁浅。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履行各自的职能。但在这起纠纷中,政府部门对已经生效的合同进行干预,改变原有的承诺,这不仅使开发商承受了额外的经营风险,也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破坏。正像济南中院在判决书中所说的:“行政机关破坏这种信赖,就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对营造良好法治投资环境的破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普遍推行职能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通过简政放权来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为了吸引投资,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效能。这些改革当然都是需要的,但除了这种“看得见”的减审批、加优惠以外,还应该强化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如果地方政府轻易推翻承诺,那么,即使招来了一些投资,也很容易付之东流。
公信力对政府而言,是“看不见”的软实力。政府能够信守承诺,企业就可以全心全意地经营市场,政府也能得到招商引资所期待的收获。反之,如果政府缺乏信用,企業即使与政府达成了合同,还得整天为政府是否会“赖账”而提心吊胆,这样的招商引资,自然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