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考古资料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及金文资料对虢国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以时间为序,以相关事件及人物为中心,分析虢国立国、发展、迁徙、兴盛及灭亡的相关史实;其二是依据组合关系明确的墓葬随葬品,分析虢国的铜礼器、兵器及车马器,进而了解虢国的礼乐制度、军事制度;其三是通过对虢国墓地墓葬形制、葬具、葬式、葬俗及墓葬关系的分析,了解虢国的埋葬习俗及墓地制度,并进而分析由于墓主性别不同和社会等级不同所产生的随葬品差异;其四是对虢国宗族各分支从居地、实力及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归纳出西周中期到晚期与虢氏通婚的诸国族姓氏。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摘要如下:一、虢国是姬姓封国,在两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献记载的五个虢国,历史上存在的仅有东虢和西虢。西虢居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宝鸡,一处位于三门峡一带。位居宝鸡的虢国,是王室的西部屏障。虢公在王室中参与对外征伐、对内管理,甚至左右王位继承。西周晚期由于玁狁入侵及政局变动,虢国从宝鸡迁徙至三门峡一带。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平王东迁推迟,但这也正是虢国在春秋初年重新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后虢国继续充当王室西部屏障,牵制戎人东进,维护王室尊严和权威,并积极谋求向外扩张。关于东虢,目前所知有限。大概是在周公平定叛乱后,由西虢一支徙封至荥阳。二、西周中期虢氏宗族存在虢伯、虢叔、虢季三支,之后虢季一支逐渐强盛。西周晚期存在虢仲、虢叔及虢季三支,各支在王室中职掌不同,实力亦强弱不等。实力强大后的虢仲、虢叔、虢季又分出新的支属,其称呼方式不同。三、虢国在通婚、器用及埋葬习俗等方面均显示出浓郁的周文化特征:(1)严格遵守同姓不婚习俗;(2)陶器、铜器等器形及组合绝大多数与周人相同,存在其他文化因素,但比例极低;(3)棺椁层数及棺饰,以玉敛葬、墓葬排列及分布等大体与《仪礼》、《周礼》等文献吻合;(4)埋葬习俗中周文化特征所占比例极高,但也存在腰坑、狗架等与殷遗民相关的葬俗以及壁龛、屈肢葬等与戎人相关的葬俗。它们出现在虢国墓地中,除了与通婚有关,还分别与焦国及戎人东进有关。四、以是否随葬一套礼器(包括食器、水器、酒器)为标准,可将虢国贵族分为国君、大夫和士两大阶层。大夫以上阶层较为稳定,随着墓主等级降低,随葬品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质地渐趋粗劣;但士阶层,随葬礼器、兵器及车马器种类及数量在春秋早期后段大大提高。大夫阶层对虢公的不满和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是虢国的内部矛盾表现之一。五、虢国军事实力强盛。兵器种类、形制及组合均反映出其具有优良的性能;车辆也较王室及其他诸侯国更为便捷和灵活。这一方面是虢国战事频繁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大夫对虢公不满的原因所在。六、虢国墓地排列显示出重视血缘的特征。从北往南,墓主地位逐渐降低,反映周文化葬俗的墓葬比例降低。靠近墓地南端的三组血缘氏族,其墓主地位及实力经历了消长变化。春秋早期后段第一组墓葬(“宫氏”)实力鼎盛,该组墓葬葬俗多见与戎人有关、器物多见其他文化因素,且士阶层随葬青铜礼器及兵器最为丰富。七、与晋国相比,虢国的器用制度更为严格,虢国用鼎数量比晋国高一个级别。但是虢国青铜器、陶器中显现的其他文化因素的比例远低于晋国。晋国的疆域面积数倍于虢国,且经历过国内统一战争,血缘关系己遭破坏,这与虢国形成鲜明对比。种种比较显示出虢国文化面貌保守、单一而晋国开放、多元。八、虢国灭亡原因错综复杂。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晋国谋划扩张,王室扶弱抑强策略是虢国灭亡的外在原因。虢国社会内部存在重重矛盾是其灭亡的内在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虢国所处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及战略地位,然而受地形限制难以向外扩张,且境内山地面积远多于平原,与晋国相比缺乏支撑其谋求发展的优良农业基础,最终导致亡国。本文称之为军事与农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