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具有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各学科都在积极开展新的课程改革,并且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任务。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在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和要求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后,各地学校纷纷开设了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设计学生感受和认识历史的有趣活动环境为主要课堂模式,活动课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局面,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课型。历史活动课具有活动课的普遍特点,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具有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此认识,下面笔者就以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明珠》一课为例,浅谈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效性;主体地位;学习兴趣;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24-01
历史是一门古老陌生却不失活力的学科,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对于热爱历史的一线教师,如何让这些悠远的历史以不老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年轻的生命也乐于认识、了解这些沾满尘埃的历史,相信这是历史老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对于初中低年级(初一和初二)学生,活动教学倍受学生亲耐,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笔者就以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明珠》一课,浅谈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中提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活动教学”就是“从做中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摘取科学技术明珠》一课是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主题《科技、教育与文化》下的学习内容。本课主要从两弹的成功研制、航天技术、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听到过、看到过甚至是接触到过从而了解到这些科技成就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但对于这些领域成就过去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或许又是了解不多甚至是一片空白。而对于历史这一需要将过去铭记、传承、发扬的学科来说,如何将它更直观、立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是我们要做的事了。针对本课内容,我策划出了一次以参观科技馆为线索的学习之旅。将几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分别制作成参观几个分馆——核科技展厅、航天技术展厅、农业技术展厅、医疗技术展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尽可能模拟科技馆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教师和学生可随时充当导游,参与学习。
首先,笔者将制作好的科技馆模拟图呈现在交互式一体机上,营造一种真实参观科技馆的氛围,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请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参观的分馆(如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学生选择了他们最喜欢的航天技术展厅,由此进入到该展厅。进入航天展厅,笔者继续营造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笔者投影出航天展厅的“观影中心”,邀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中国航天历程微电影。观影完毕后,教师趁着学生观影兴致之余,提出针对刚才的影片进行一轮以小组为单位的航天知识竞赛,学生们热情满满地参与到激烈的角逐当中。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竞赛问题:
1.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名称? 迄今为止,我国一共发射了几艘航天飞船?
2.我国第一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你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员?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其升空的火箭名称?
4.我国有哪些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海南文昌)
通过知识竞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学生也发挥了学习的主人地位,主动的选择,积极的参与,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而真正做到“动”起来,在“做中学习”。
在本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尽可能的以不同的教学活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将历史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农业技术展厅,笔者呈现出袁隆平先生的雕塑,并在雕塑旁展示出袁先生的一系列荣誉:“杰出发明奖”“拯救饥饿奖”“粮食安全保障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提示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袁老先生能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都设计了诸如此类的“游戲”式学习方式,如此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尽力还原参观科技馆的学习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广泛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中来,让孩子们置身在历史的海洋中,用眼睛直观地认识,动脑经思考。最后笔者发现,在此次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可谓是乐学善思,且意味悠长。
通过对这一教学内容活动的实践,笔者认为活动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我想这便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快乐的事。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效性;主体地位;学习兴趣;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24-01
历史是一门古老陌生却不失活力的学科,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对于热爱历史的一线教师,如何让这些悠远的历史以不老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年轻的生命也乐于认识、了解这些沾满尘埃的历史,相信这是历史老师们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对于初中低年级(初一和初二)学生,活动教学倍受学生亲耐,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笔者就以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明珠》一课,浅谈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中提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活动教学”就是“从做中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摘取科学技术明珠》一课是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主题《科技、教育与文化》下的学习内容。本课主要从两弹的成功研制、航天技术、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听到过、看到过甚至是接触到过从而了解到这些科技成就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但对于这些领域成就过去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或许又是了解不多甚至是一片空白。而对于历史这一需要将过去铭记、传承、发扬的学科来说,如何将它更直观、立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是我们要做的事了。针对本课内容,我策划出了一次以参观科技馆为线索的学习之旅。将几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分别制作成参观几个分馆——核科技展厅、航天技术展厅、农业技术展厅、医疗技术展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尽可能模拟科技馆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教师和学生可随时充当导游,参与学习。
首先,笔者将制作好的科技馆模拟图呈现在交互式一体机上,营造一种真实参观科技馆的氛围,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请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参观的分馆(如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学生选择了他们最喜欢的航天技术展厅,由此进入到该展厅。进入航天展厅,笔者继续营造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笔者投影出航天展厅的“观影中心”,邀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中国航天历程微电影。观影完毕后,教师趁着学生观影兴致之余,提出针对刚才的影片进行一轮以小组为单位的航天知识竞赛,学生们热情满满地参与到激烈的角逐当中。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竞赛问题:
1.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名称? 迄今为止,我国一共发射了几艘航天飞船?
2.我国第一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你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员?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其升空的火箭名称?
4.我国有哪些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海南文昌)
通过知识竞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学生也发挥了学习的主人地位,主动的选择,积极的参与,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而真正做到“动”起来,在“做中学习”。
在本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尽可能的以不同的教学活动,多样的呈现方式将历史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农业技术展厅,笔者呈现出袁隆平先生的雕塑,并在雕塑旁展示出袁先生的一系列荣誉:“杰出发明奖”“拯救饥饿奖”“粮食安全保障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提示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袁老先生能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都设计了诸如此类的“游戲”式学习方式,如此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尽力还原参观科技馆的学习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广泛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中来,让孩子们置身在历史的海洋中,用眼睛直观地认识,动脑经思考。最后笔者发现,在此次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可谓是乐学善思,且意味悠长。
通过对这一教学内容活动的实践,笔者认为活动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我想这便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