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形态都处在变迁之中,旅游亦是如此。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开始兴起,打破了我国旅游市场多年来入境旅游一枝独秀的局面。旅游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是我国旅游转型的直接推动因素。经过二十余载的变迁发展,旅游转型逐渐步入深水区,推进艰难,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格外关注。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未有定论。因此,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要研究这一课题,必须理清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旅游转型?中国的旅游转型从何时开始?是主动而为还是被迫而动?其推动因素有哪些?传导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该从哪些维度来解读我国旅游转型的层次和内涵?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构建了旅游转型的理论基础。本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原则,依据以上构建的转型维度对我国旅游转型的方向和未来进行研判,才能针对这些趋势性的规律进行制度设计,从而利于"大旅游"的发展。以上问题的梳理中,本文的研究思路逐步形成。在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循着从基本原理到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首先对旅游转型概念进行了辨析,在系统论、转型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对旅游转型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对旅游转型的发生进行了研判,最后,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判断。在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旅游转型的发生始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动,直接导致微观维度的旅游企业经营的产品、范围以及商业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动;进而带动中观维度的旅游产业组织、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以及旅游产业形态等发生变动;延伸至宏观维度,导致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管理体制以及旅游产业功能等发生转变。从微观维度来看,旅游转型集中反映为旅游企业转型,旅游企业转型主要是由单体企业向链条型企业转型,由原先的一地经营向更为高级的覆盖多区域的网络化经营转型。中观维度主要从旅游产业构筑、产业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旅游产业构筑转型,即"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中,散客市场兴起,由于旅游需求的推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的中间商、新业态的服务商出现,无论是旅游产业边界,还是构成范围,均得以大幅拓宽;对于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而言,其运行方式转型受到旅游新形势的挤压,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与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渐同向发展,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以旅行社为主体的"点线旅游"经济体系逐渐过渡为基于现代的、以散客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板块旅游"经济体系。宏观维度主要从旅游空间结构转型、产业功能转型和管理体制转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旅游空间结构转型,由行政区域向旅游区域转型,导致区域合作形式转型;旅游产业功能转型,主要是由单一经济功能向综合社会功能转型,从而引发了旅游绩效衡量的转型;旅游管理体制转型,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联合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型,导致旅游政策与制度转型。最后,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采用格兰杰检验法和邹至庄检验法对呼伦贝尔旅游转型结构变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列举了大量事实进一步对上文三个维度上关于旅游转型的基本判断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未来旅游转型的趋势,为处于转型期的呼伦贝尔旅游业进行了制度设计,以期推动旅游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