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的崛起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却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附带后果,十五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治理攻坚战。十八大以后,青海省承担着越来越重的水资源保护责任。根据2015年国家颁布的《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青海省应实现省内河流优良水体面积占省内水体总面积89%的水污染治理目标。面对这一目标要求,青海省打响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湟水河作为黄河上游地区一条重要的支流,对于青海省、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一直深受污染之苦,青海省虽然在2005年就深入开展了湟水河水污染治理工作,但十几年来污染治理的效果却不尽人意。2015年青海省境内金星水电厂在枯水期违规开闸放水行为引起了湟水河跨省界的水污染事件,该事件导致青海省环境工作受到环保部的质疑,也与下游甘肃省在该起事件中产生冲突。这起跨界污染事件的出现虽为偶然,但也存在其发生的必然性。面对这些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原因,需要思考的是湟水河水污染治理的出路,什么才是甘青两省解决冲突并防止冲突再次发生的有效途径?湟水河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当今各省乃至各国河流正在探索或已成功解决的问题。美国的田纳西流域,英国的泰晤士河,我国的泛珠江三角洲流域的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为湟水河探索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在参考国内外治理经验,分析湟水河水污染实际的基础上,找到属于本地区的有效的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具有可实现性。这一成果对湟水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工作,乃至青海省水污染治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走出甘青两省湟水河水污染治理困境,本论文以湟水河水污染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甘青两省在该河流的现存治理模式,找出湟水河水污染治理现存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随之提出湟水河水污染治理模式改进思路,最后提出新模式推进的保障策略。以此为研究思路,本论文首先结合湟水河流域自然人文概况及湟水河水污染现状分析并总结出湟水河水污染的三大原因:1.污染负荷增多。2.河水自净能力减弱。3.水污染预防及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其次,本论文结合水污染出现的原因以及甘青两省水污染治理模式现状分析了两省现有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治理“碎片化”问题,并运用“碎片化权威”分三个维度分析“碎片化”问题存在的具体表现,通过博弈模型对甘青两省在湟水河跨界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分歧事件进行具体的碎片化过程演绎,得出甘青两省在湟水河水污染治理中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第三,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跨界水污染合作治理经验的分析总结,得出来在湟水河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1.在合作关系之上建立有效的主导机构;2.完善流域治理法律框架;3.协调和平衡流域利益和区域利益。第四,论文提出在利益协调原则及合作激励与约束原则指导下的湟水河水污染合作模式,并利用水污染描述模型及博弈模型对湟水河水污染合作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湟水河水污染合作治理模式推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