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建宏大的电影布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计算机的虚拟也能让我们为拍摄营造出恢弘的场景,比如月球上坑坑洼洼的地貌。”
4月4日,由芬兰、德国和澳大利亚合拍的科幻电影《钢铁苍穹》,在经过6年的筹备和摄制之后,于芬兰和挪威首映,并在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影院上线。中国的影迷或许只能寄望于网络的转载片源了。
“技术流”导演弄潮“e时代”
从2010年3月在芬兰坦佩雷进行首次试拍摄开始,这部以“盘踞月球的纳粹余孽在2018年反攻地球”为主题的科幻片,就吊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科幻迷的胃口。
1979年出生的导演季莫·沃伦索拉显然深谙“e时代”年轻科幻迷的心理,因此,无论是2010年11月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外景拍摄经过,还是从2011年初开始在澳大利亚的室内摄制剧照,都在第一时间被放到了电影官网和摄制团队的“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上。在绿幕前表演的演员,还有那些颇具冲击力的“纳粹飞碟”图片,不仅提起人们的兴趣,也暗示了这部电影的技术含量。
绿幕助力打造“钢铁苍穹”
《钢铁苍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首次成功登月近半个世纪之后。2018年,两名美国宇航员乘坐新一代登月飞船重返月球。但当他们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一个巨大的矿场、写有德语的氦-3储存槽,以及全副武装的纳粹党卫军……
然而,这场戏中的绝大部分场景,从月球的地面到矿坑和矿车,都是在计算机上虚拟出来的。“事实上,在这部总投资仅有750万欧元的影片中,大约有一半的场景是在绿幕前拍摄完成,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背景的。而另一些实景拍摄的场景,也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后期制作。”《钢铁苍穹》的创意者、官方网站管理员杰尔莫·普斯卡拉告诉记者,“搭建宏大的电影布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计算机的虚拟也能让我们为拍摄营造出恢弘的场景,比如月球上坑坑洼洼的地貌,这就是我们为何选择了绿幕技术。”
杰尔莫说,在《钢铁苍穹》里,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在拍摄时曾被分割为多个“构件”,在绿幕前分别摄制。而后,这些视频素材会被集中起来,拿到计算机上拼合,并进行渲染以确保不同构件之间的色调过渡自然,消除拼接的痕迹。
用心考据筹建“纳粹太空军”
在一些关于《钢铁苍穹》的论坛上,记者也看到了不少“二战”迷的留言。在他们看来,影片中出现的“纳粹军队”的装备,展示了一套不同于地球人类,却又与“二战”时期德军一脉相承的科技体系。
杰尔莫告诉记者:“在《钢铁苍穹》里,出现了20多种纳粹用于月面活动的重型装备,其中包括6种不同的航天器。这些武器装备中,只有三轮摩托车和‘甲壳虫’轿车取材于‘二战’时期的德军车辆,而包括‘诸神之黄昏’巨型太空战舰和‘飞碟’在内的大多数装备属于虚构。不过,这些出现在电影中的武器装备,并非毫无凭据。”
《钢铁苍穹》的艺术总监尤希·勒提内米向记者介绍了纳粹“飞碟”的创意过程。他说:“首先,我们设想作为太空武器的航天器的功能和可能的形状,并从‘二战’时期德军的武器、概念武器和现代武器,乃至早期航天器中寻找素材。‘飞碟’的初稿类似于潜艇和坦克的杂合体,但后来我们发现碟形的船体才更适合于太空中的军事行动。此后,我们咨询了研究‘二战’德军武器的专家,让‘飞碟’的细节更有德式风格。接下来,我们利用Photoshop软件勾勒出‘飞碟’的草图,再据此进行3D建模,并为它‘装上’各种武器,得到可以应用于电影当中的3D模型。最后,我们会根据电影情节,为每一个3D模型配上阴影、反光和纹理,并且加上军徽、‘二战’风格的焊接缝,以及停放在月球表面恶劣环境带来的老化效果。于是,一支强大的‘太空舰队’,就在历史文献考据和计算机虚拟的配合下,新鲜出炉了。”
【手记】
技术易得,创意难求
在这个科幻片投资动辄上亿美元的时代,750万欧元拍成的《钢铁苍穹》,可谓是一部“小片”。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计算机虚拟技术营造出的视觉效果。
《钢铁苍穹》并非一部为纳粹招魂的影片;相反,它展示了一个只为复仇而生的集权国家,会在科技上走入怎样的歧途。影片中的2018年,地球上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只有iPhone大小,纳粹在月球上使用的计算机却要占据一间屋子,壮观的表象之下,是震撼人心的压抑。这个只有几秒钟的细节,恰恰反映出影片创作团队的思考。
中国并不缺乏能生成精致的虚拟场景的计算机,甚至完成这类任务的软件也可以用重金买到;但电影人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和求索精神,却是仅仅依靠金钱换不来的,而那也正是一部优秀电影的灵魂。
4月4日,由芬兰、德国和澳大利亚合拍的科幻电影《钢铁苍穹》,在经过6年的筹备和摄制之后,于芬兰和挪威首映,并在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影院上线。中国的影迷或许只能寄望于网络的转载片源了。
“技术流”导演弄潮“e时代”
从2010年3月在芬兰坦佩雷进行首次试拍摄开始,这部以“盘踞月球的纳粹余孽在2018年反攻地球”为主题的科幻片,就吊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科幻迷的胃口。
1979年出生的导演季莫·沃伦索拉显然深谙“e时代”年轻科幻迷的心理,因此,无论是2010年11月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外景拍摄经过,还是从2011年初开始在澳大利亚的室内摄制剧照,都在第一时间被放到了电影官网和摄制团队的“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上。在绿幕前表演的演员,还有那些颇具冲击力的“纳粹飞碟”图片,不仅提起人们的兴趣,也暗示了这部电影的技术含量。
绿幕助力打造“钢铁苍穹”
《钢铁苍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首次成功登月近半个世纪之后。2018年,两名美国宇航员乘坐新一代登月飞船重返月球。但当他们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一个巨大的矿场、写有德语的氦-3储存槽,以及全副武装的纳粹党卫军……
然而,这场戏中的绝大部分场景,从月球的地面到矿坑和矿车,都是在计算机上虚拟出来的。“事实上,在这部总投资仅有750万欧元的影片中,大约有一半的场景是在绿幕前拍摄完成,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背景的。而另一些实景拍摄的场景,也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后期制作。”《钢铁苍穹》的创意者、官方网站管理员杰尔莫·普斯卡拉告诉记者,“搭建宏大的电影布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计算机的虚拟也能让我们为拍摄营造出恢弘的场景,比如月球上坑坑洼洼的地貌,这就是我们为何选择了绿幕技术。”
杰尔莫说,在《钢铁苍穹》里,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在拍摄时曾被分割为多个“构件”,在绿幕前分别摄制。而后,这些视频素材会被集中起来,拿到计算机上拼合,并进行渲染以确保不同构件之间的色调过渡自然,消除拼接的痕迹。
用心考据筹建“纳粹太空军”
在一些关于《钢铁苍穹》的论坛上,记者也看到了不少“二战”迷的留言。在他们看来,影片中出现的“纳粹军队”的装备,展示了一套不同于地球人类,却又与“二战”时期德军一脉相承的科技体系。
杰尔莫告诉记者:“在《钢铁苍穹》里,出现了20多种纳粹用于月面活动的重型装备,其中包括6种不同的航天器。这些武器装备中,只有三轮摩托车和‘甲壳虫’轿车取材于‘二战’时期的德军车辆,而包括‘诸神之黄昏’巨型太空战舰和‘飞碟’在内的大多数装备属于虚构。不过,这些出现在电影中的武器装备,并非毫无凭据。”
《钢铁苍穹》的艺术总监尤希·勒提内米向记者介绍了纳粹“飞碟”的创意过程。他说:“首先,我们设想作为太空武器的航天器的功能和可能的形状,并从‘二战’时期德军的武器、概念武器和现代武器,乃至早期航天器中寻找素材。‘飞碟’的初稿类似于潜艇和坦克的杂合体,但后来我们发现碟形的船体才更适合于太空中的军事行动。此后,我们咨询了研究‘二战’德军武器的专家,让‘飞碟’的细节更有德式风格。接下来,我们利用Photoshop软件勾勒出‘飞碟’的草图,再据此进行3D建模,并为它‘装上’各种武器,得到可以应用于电影当中的3D模型。最后,我们会根据电影情节,为每一个3D模型配上阴影、反光和纹理,并且加上军徽、‘二战’风格的焊接缝,以及停放在月球表面恶劣环境带来的老化效果。于是,一支强大的‘太空舰队’,就在历史文献考据和计算机虚拟的配合下,新鲜出炉了。”
【手记】
技术易得,创意难求
在这个科幻片投资动辄上亿美元的时代,750万欧元拍成的《钢铁苍穹》,可谓是一部“小片”。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计算机虚拟技术营造出的视觉效果。
《钢铁苍穹》并非一部为纳粹招魂的影片;相反,它展示了一个只为复仇而生的集权国家,会在科技上走入怎样的歧途。影片中的2018年,地球上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只有iPhone大小,纳粹在月球上使用的计算机却要占据一间屋子,壮观的表象之下,是震撼人心的压抑。这个只有几秒钟的细节,恰恰反映出影片创作团队的思考。
中国并不缺乏能生成精致的虚拟场景的计算机,甚至完成这类任务的软件也可以用重金买到;但电影人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和求索精神,却是仅仅依靠金钱换不来的,而那也正是一部优秀电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