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金融领域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商业银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和金融科技化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要求商业银行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而收入结构的转型则是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解决商业银行目前挑战的方法。本文从国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出发,分析其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影响的典型特征,并将发展经验运用于我国的研究,力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指明方向。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一是国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存在怎样的差异,收入结构经历了怎样的转型过程,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二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处于怎样的水平,收入的波动性和相关性体现了哪些典型特征,与国际商业银行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有哪些;三是由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深入到微观层面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希望解答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内部结构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问题;四是结合国际比较以及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影响的结论,希望对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的路径进行总结,为后期的发展指明方向。针对相关问题,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一是从美国、日本、欧洲出发,针对成熟经济体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行研究,观察其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收入结构管理理论,分析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相关结论如下:(1)不同国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但多数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00年之前呈现了上升的趋势,而在2000年后,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发生了一定的下降;(2)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和相关性来看,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要高于利息净收入的波动性,非利息收入与利息净收入两者之间的协方差为正值。在利息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最低,其次是投资类利息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结算类收入的波动性较低,非结算类收入的波动性较高;(3)从各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来看,多数国家都体现了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经营风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的特征。二是聚焦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分析转型过程中面对的货币政策调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金融科技化等外部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以及波动性和相关性规律。相关结论如下:(1)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转型体现在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化,同时也体现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内部结构的变化;(2)在收入结构变化方面,一是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在利息收入方面,贷款类收入占比最高,但其占比下降较为明显,同业业务类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占比则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三是在非利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结算类收入的占比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回升的过程;(3)在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方面,一是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大于利息净收入,二是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协方差为正,三是利息收入波动性从高到低分别为同业业务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收入、贷款业务收入、以及证券投资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波动性最小。三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围绕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开展研究,并采用了常规实证分析、考虑资产规模交互的实证分析方法分别进行计量分析。相关结论如下:(1)非利息收入占比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2)利息收入中,同业业务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盈利能力的提高,贷款业务收入占比的影响并不显著,证券投资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盈利能力的提高;(3)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盈利能力的提高,投资收益占比的上升会降低盈利能力,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盈利能力的提高。此外,针对不同时间段和考虑不同资产规模的交互影响时,又可得到更为深入的结论,在正文中将详细阐述。四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围绕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于经营风险的影响开展研究,并采用了常规实证分析、考虑资产规模交互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义矩估计(GMM)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分别进行计量。相关结论如下:(1)针对非利息收入占比,在常规实证检验中并不显著,但在另两种实证检验中,均体现出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经营风险越高的特征;(2)利息收入中,同业业务收入占比在三种方法的实证分析中均未体现对于经营风险的显著影响,但在2012-2015年存在提升风险效应,贷款业务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经营风险的降低,证券投资收入占比的上升会带来经营风险的提高;(3)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常规实证分析和考虑资产规模交互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均不显著,但在基于GMM动态面板模型的检验中体现了占比越高,经营风险越低的特征,投资收益占比在三种方法的实证分析中均不显著,但在2012-2015年存在提升风险效应,结算类收入占比在三种方法的实证分析中均不显著,但在2012-2015年存在降低风险效应。此外,针对不同时间段和考虑不同资产规模的交互影响时,又可得到更为深入的结论,在正文中将详细阐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作者综合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收入结构对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效应,提出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转型路径的政策建议:(1)不应简单地以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发展方向,应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商业银行个体因素选取业务发展战略;(2)从利息收入结构的转型来看,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贷款业务基础地位,从息差管理,规模管理和投向管理三方面积极做好贷款的精耕细作,二是推进证券投资稳健发展,针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差异化地设置证券投资业务的发展策略,三是确保同业业务规范经营,强化同业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功能,并落实同业业务创新的“穿透原则”;(3)从非利息收入结构的转型来看,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针对中小型商业银行重点推进银行结算业务,提升支付结算、银行卡、资产托管和代理类业务服务水平,二是针对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加强集团协同效应,提升子公司对母行反哺能力和风险抵补能力,三是做好非息业务风险管理,强化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子公司风险管理,提升全流程风险管控水平。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在创新性方面,过去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占比问题,本文的研究首次将收入结构同时延伸到了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内部结构研究;二是在学术性方面,本文在商业银行经典的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中间业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收入结构管理理论,将其应用于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收入结构对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三是在应用性方面,在国际比较中,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获取了外国商业银行业收入结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数据,开展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研究,给出有针对性的转型发展建议,具有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四是在准确性方面,文章实证部分综合采取了常规实证分析、考虑资产规模交互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义矩估计(GMM)动态面板模型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并在数据选取、指标筛选、计量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证,以此得到的实证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