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艺术不是“探索”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现在的你,多被人看见的一面是写作,画画是否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
  陈丹青:我不能画一幅画表达对考试的怨恨。就算能,那一定是很糟糕、很滑稽的一幅画。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
  问:对于时间,你现在是否有种紧迫感?
  陈丹青:活到近60岁,瞧着时间少下去,顶多有点芜然,谈不上紧迫感。谁不会老下去呢?
  问:你曾说,中国100年来,整体看,除了个别人物,没有哪一代是自我完成——要不给时代糟蹋,要不自己糟蹋。那么,严苛一些地看待,你算是被糟蹋的其一吗?
  陈丹青:我的父辈,全被糟蹋了,就是说,在他们的壮年,20几岁到将近50岁,都在挨整,或者整人,都在荒谬的岁月中,荒废一生。我很幸运,青少年吃点小苦,壮年晚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我可没被糟蹋,虽然我也并未“完成”。70后、80后、90后仍在被糟蹋。他们还在考政治、考外语,就是不折不扣的被糟蹋。无可自救,只有熬。若干家伙可能会脱颖而出,大部分都给废了。
  问:面对你在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你是否有给自己祛魅的打算?
  陈丹青:我可从未想象自己在社会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归国10年,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
  问:对于话语权这个东西,你怎么看?
  陈丹青:我有一小点话语权,假使“这个东西”是指我能够发表一点言论的话。近年我在自行减少这类权利,我要省时间来画画。
  问:你怎样看待自己在这10年的成长?如果说有成长的话。
  陈丹青:到我这岁数,什么成长不成长,只是在老下去嘛。能活着,能画画,就是福气
  问:你在《退步集》中回顾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算是当代艺术家打捞起来的极珍贵的记忆,对比彼时和今日,艺术及艺术家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陈丹青:中国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存在依据”,即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其他国家,别说欧美,就是印度、中东、南美,艺术家只是个体,没人管饭,自生自灭。成功的、优秀的艺术家,全社会尊敬;差的艺术家,请便,你自己玩。
  问:你曾在纪念徐悲鸿的发言中说,他之所以为大师,是天时地利人和,亦可反推,对这个时代,你曾否生出失落?
  陈丹青:不失落。我没想当大师。我居然能画到今天还在画,谢天谢地。
  问:谈及徐悲鸿时,你也曾对画家乃至艺术家的身份地位问题发表过意见,在你看来,艺术家应该在这个社会中得到怎样的待遇和尊重?
  陈丹青:真正好的艺术家,自会得到尊重——随便哪种社会,随便哪个时代——徐悲鸿当年的地位,因为“当年”,道理我已说过了。
  问:归国10年,你是否做到重新认识身处艺术中的自己?
  陈丹青:是的,我重新看待自己。我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没想到。
  问:有一次讲座你说,“我现在算是处在一个低潮期”,这是一个艺术家自我规避的后果,还是自然来临的?这会否令你低落,你会认为自己正在错失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么?
  陈丹青:什么叫做艺术家的“自我规避”,我没想过。“低落”常会有,一阵子不画画了,颜料挤出来,一笔笔开始画,手很生,情绪就会低落,觉得这手不是自己的。如此而已。你得画下去,慢慢又会了,顺了,如此而已。我错失很多,但错失又怎样呢?我没要那么多。能活着,能画画,就是福气。我要求很低。
  问:对自己在艺术上的其他可能性,还会继续探索吗?对于可能要面临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的消逝,有恐惧感吗?
  陈丹青:艺术不是“探索”。至少对我不是。我不用“探索”这类词,太文艺了。创作、灵感、激情,也太文艺了,15岁时读到这类扯淡,也许会激动吧。当然,画得不好,会不开心——恐惧倒不至于——但会继续画。对艺术,我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保持做。
  问:你曾说,对于当代艺术,重写美术史是要紧的,重写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丹青:不少事正在重写,大幅度重写,但对这些重写,恐怕还得重写。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写,写成怎样。
  问:如果说,“《西藏组画》完成国家立场到个人立场的转变,当时完全凭直觉,凭本能……”后来你在艺术上也几经转变,三联画、画书、画照片等等变化,应该不仅仅凭直觉吧?
  陈丹青:开始和最后,都靠直觉,中间的过程,什么都得动用,要想,要比较,要学习,要挣扎,尤其是,要反反復复地工作。
  问:年轻的时候相信艺术至上,但是后来渐渐明白,“有什么东西超乎于艺术之上,比艺术更有意义”。比艺术更有意义的,是什么呢?
  陈丹青:我说过这意思吗?也说得太文艺了。一定有比艺术更有意义的事物,更有意义的时刻。前提是,艺术必须在,不然人活着一点没意思。
  问:你评价艺术在今日中国的待遇,“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那么当代中国,艺术家算老几?
  陈丹青:轻蔑艺术的是权利。艺术家很算“老几”。你知道吗?部分艺术家是国家官员,部分艺术家则和官员是铁杆朋友,不然送礼这一大块怎么办?
  在欧洲,一座城,甚至一国,顶顶荣耀,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的名字,莫扎特、毕加索、达·芬奇、雨果、狄更斯……苏联“极权”时代,也到处树立旧俄文学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对艺术家,就当他是个艺术家。中国则相反,国家层面,今古艺术名家不过是名列尾端的小摆设,活着的艺术家,倘若知名,则是摇钱树、活招牌,而这些艺术家瞧见当官的,腿就软,脸就笑,肉麻的话,可以编词典啊。
  
  (编辑/李馨)
其他文献
一     程渭在电话中提出分手令我感到很吃惊。因为我们目前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好,上周我们还在一起研究要在哪个小区买房子。   “为什么,怎么了?”   程渭在那头仿佛冷笑一声,说:“浣颜,和另外一个男人分享你,我再也没有那样的勇气。”  我有些心慌意乱,想否认与昆鸣的关系,可这种否认既无趣又无聊,就说:“程渭,我与他分手,求你别离开我。”声音干涩而软弱。  “我们,真的就只能走到这一步。”程渭的语
旅行目的地  在印度洋宽广的蓝色海域中,有一串被白沙环绕的绿色岛屿——马尔代夫群岛。它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全国属热带雨林气候,炎热潮湿,无四季之分,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2011年7月18日,我们带着结婚的幸福来到了这个“蓝色的天堂”,领略了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神圣与美丽。  其实,选择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对爱情的馈礼,而且它与我们的婚礼主题——“蓝色恋曲”紧密相关,找一个把“蓝色
有资料显示,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国内已产生亿万富豪5.5万人、 十亿富豪1900位和百亿富豪140位。现在这些富豪的第二代、第三代陆续成年,社会上出现了“富二代”、“富三代”特殊群体。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与培训,使他们把祖业发扬光大,成为国家、民族和家族的合格接班人,是企业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福布斯的研究显示,
在国家形象片总策划这个名号之前,朱幼光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但在广告业,他应该算是“混”得不错、“混”得很顺的一类人,这从他的简历可以看得出来——1992年加入DDB北京,处女作麦当劳“风车篇”即得到《New sweek·亚太版》专栏报道;1994年,进入北京奥美广告公司。在奥美的8年里,他成了业界最好的文案之一。而后加入葛瑞广告,又是8年。2010年,朱幼光受上海灵狮广告董事长沈赞臣之邀,进入该公司
2006年5月17日,北京巿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一审判处2名杀人犯死刑。令人震惊的是,这起血案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财务女总监屈辱的情人生活和扭曲的人生……    寂寞难耐,财务总监红杏上枝头    1988年7月,汤丽君从一所金融学校本科毕业后,成为北京某公司的一名财务人员,并从一名普通会计成为一名高级白领,在单位里担任财务总监。汤丽君的丈夫薛晓峰更是生意场上的佼佼者,而且
我和何欣儿是在一次老乡聚会时见面并认识的。那是在一个老乡的住处,我们自己买了菜做饭。在场的十多人中差不多都是出双入对,只有我和欣儿是单身贵族。当时有老乡开玩笑说:“我看阿远和欣儿挺般配的,我给你们当媒人吧。”说得欣儿羞红了脸。   后来我和欣儿单独开始联系,大部分是打电话。我在东莞一家电子厂,她也在东莞,在一家玩具厂,周末我们经常聚到一块儿,看电影或者沿着街灯逛马路,数天上的星星。   在我们相识
A     这个男的每天都来这吃蛋炒饭,下午3点半,师傅们最不愿意干活的时候,于是我就在这静悄悄的午后听到自己的铲子和锅飞快摩擦的声音。竟像一首快乐的交响曲。我是很喜欢做饭的,所以大学毕业后,我用一张伪造的厨师等级证混到这家玻璃饭吧做了这里惟一的女厨师。竟没有被发现。   我发现人一旦习惯一种东西是很可怕的,比如当初我是不情愿做蛋炒饭的。可是现在一过3点我就坐不住,希望那个人快些来。   领班过来
在日本新一轮的首相选举中,野田佳彦曾一度被认为只是凑凑热闹的“陪考者”,最终却绝杀众多政治明星,以众议院七成左右的选票成为本届的“黑马”首相。  这个曾经大胆宣称“甲级战犯不是战争罪犯”,但是又低调地“逢人必露后脑勺”的鹰派保守式人物能否摆脱“短命”厄运,并带领日本走出近年来的阴霾?    “富士山”式的鹰派人物    日本财团会长,川阳平曾谈起日本人推选领导的标准,他说,日本人不会选择最能干的人
纸媒的简单和纯粹,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内敛而温和。对于李红军来说,纸越单纯其意义也就越丰富。他说:“艺术家并不是以‘物质’为最终追求目的,而是借用‘物质’的形式去传达物质以外的精神状态。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坚持现在的创作思路,在自己的视野、经验、知识中寻求表达,特别是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关注与精神状态相关的问题。”    知天命之年做了“知天命之事”    现代青年:在今年年度艺术权力榜颁奖典礼上,
在我十八岁那年,我离开了家,离开了纽约布鲁克林,独自前往英国约克郡的利兹大学学习历史。那段日子是多么令人激动、兴奋,然而又是多么令人紧张、令人压抑啊!因为,那时,正当我努力地想适应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的父亲突然去世了!这个消息仿佛是晴天霹雳一样击在我的心上,把我的心都击碎了,我痛苦极了。然而,虽然我根本就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得学会面对不幸,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