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未来照进现实,教育回归最初的模样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年级学生迈入校门的那一天,小学教育已直面六年、九年乃至十二年后的人才培养需求……处在‘未来已来’的时空经纬中,我们应对教育有所‘预见’。”伴着操场上孩子们玩耍嬉闹的声音,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以下简称“汇龙小学”)校长梁丽珠将自己对于未来教育的“预见”与探索娓娓道来。在她温和而有力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最初的模样。这所广州“老西关”的小学校,如同操场上的孩子们,正奔向无限延伸的广阔天地。
  校徽上的教育新理念 人人不一样,个个都发展
  2015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梁丽珠向全校师生发布了新校徽。其设计元素很简单——4个圆和H、L两个字母,却可以演变为五个姿态不同的人物形象。“孩子们,校徽里有几个人?你们能演一演他们在做什么吗?”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慢慢进行动作模仿,梁丽珠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能说得上来,也能演得出来。一个是打太极的人,寓意体育;一个是舞蹈的人,寓意艺术;一个是伸出双手拥抱明天的人,寓意科技;还有一个像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寓意健康快乐;最后一个是即将冲刺通过终点线的人,代表超越自我。“那你们想一想,会不会总有一个人物代表着你?”
  梁丽珠抛出的这一问题直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把人放到教育的最中央。“体育、艺术、科技、健康快乐、超越自我,每个孩子总能找到自己所对应的那个形象。这不仅是五个人,也是所有人。让每个孩子都发自内心地觉得‘校徽里面有我’,这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教育公平。”
  提及校徽的创意来源,梁丽珠向记者講述了一名随班就读学生静静(化名)的故事。2013年2月,初到汇龙小学,梁丽珠常常利用课间巡视校园。期间,她总会偶遇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向她问好的声音特别响亮,看人的眼神也格外认真。后来,梁丽珠了解到,静静是名轻度智障儿童,她的妈妈每天花很多时间辅导她功课,教育她讲文明懂礼貌。“家长的心愿,就是想让她和普通孩子一样,但这确实有难度。因为学校很多活动,她都参加不了,比赛就更不用说了。”静静的班主任对梁丽珠说。
  静静的“不一样”触动了梁丽珠,也引发了她对于教育公平的思考:我们心里真的装着“人人不一样”的理念吗?在教育中,我们对“人人不一样”这一原点怀有足够的敬畏与诚意吗?在“教育公平”的命题下,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闪耀自己的光芒呢?于是,她牵头筹建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带头筹办“学科文化主题周”,明确 “至少有一项活动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展示”。刚开始推行时确实有阻力,面对老师们的不理解,梁丽珠循循善诱。慢慢地,“人人不一样”的理念让老师们面对“不一样”的孩子时,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等待,也孕育出“个个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有一个画面,始终烙在梁丽珠心里,每次回想起,内心深处便翻涌出一股股暖流。那是刊登在《信息时报》上的一张照片——静静戴着一顶DIY帽子的特写。那一天,是汇龙小学第一次“全民总动员舞台秀”,每个孩子都戴着充满奇思妙想的亲子DIY帽子上台走秀。一名记者独独觉得静静最出彩,便用一个特写镜头,将她纯净、自信、幸福的笑容定格下来。事后,静静的妈妈激动地对梁丽珠说:“校长,我从没想过我的静静也可以上报纸,而且是以这样一种快乐、阳光的状态上报纸。”
  这张照片不仅温暖了静静的父母,也温暖了明白孩子“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对于这些“不一样”的孩子,梁丽珠始终认为学校不是做到接纳就可以了,“我觉得应该给他们追求精彩的机会,让他们‘出彩’,而不是‘出丑’,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基于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在课改大背景下,梁丽珠提出了学校的“合创文化”特色及由此衍生出的“合创课程”,而“人人不一样,个个都发展”正是合创课程理念具有认知意义的起点。 “我们要去追求真正的特色,即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关注,能够享有教育的幸福,而不被边缘化。”这一理念给予学校教师明确的指引和要求,也为学校的育人路径明晰了方向。
  河涌里的教育新样态 濡染浸润,融合融通
  梁丽珠自小在农村长大,在自然中悄然生长起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伴随着泥土的芬芳,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农村成长的经历,至今仍影响着我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和对教育的追求,也是我选择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着力点,在绿水青山主题下构建学校课程的动因所在。”在梁丽珠看来,相比常规的课堂学习,一个人若处于贴近自然的环境中,他的学习是更加自发和有深度的,也更富有探究的动力与空间。她希望带着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尽可能地回归自然,找回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唤醒他们对于一草一木的情感。
  梁丽珠所说的课程是“学校门前的驷马涌”这一新样态课程。汇龙小学的门口静静流淌的驷马涌,是广州西关一条古老的河道。2013年,驷马涌还是市内“有名”的黑臭河涌,近两三年来,经过各方“治水”的努力,河涌逐渐恢复清澈。其中,民间河长梁丽珠与她的小河长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岗前,小河长们会去水务局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学校还邀请了专业志愿者前来讲课,购置专业的测水设备供学生使用。在认识身边河涌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周边环境与自身的紧密联系。有次假期间,驷马涌出现了水色异常的情况,许多孩子发现后拍了照片发给班主任,并通过老师问政于政府。看到孩子们展现出的公民意识与生态文明价值观,梁丽珠很欣慰,并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提炼——舟行碧波上,课授幽林中,学达民生事,习通风雨声。“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可以声声入耳的。所有课程要尽可能和社区、生活关联起来,给学生一种更自然的环境,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追问与探究并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地把所有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乃至家国联系起来,达成一种内化的生长。”
  梁丽珠所描述的这种濡染浸润下的教育样态正是学校“合创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合创课程之“合”,指向四个维度,即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合创课程之“创”,也指向四个维度,即创作(积极做好共同的事)、创举(坚持做实有意义的事)、创客(追求做有意思的事)与创新(尝试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小河长的课程群,其实将‘合创’的内涵与理念全部表达在其中了。”治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除了在学科知识里寻找解决办法,学生还要走向社会,去跟市民、政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小河长中有创意搭建社的孩子,为解决河道落叶问题,自己提出方案并搭建模型。在水质监测中,有的学生坚持每个星期观察同一个水域的水质变化,测pH值,做好记录,一年下来积累了上百份记录。“坚持做好一件平常却有意义的事,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创举。”
  此外,梁丽珠强调,合创课程并不是开发与实施单个校本特色课程,而要实现更系统、深入的课程整合。为此,学校正努力构建起一个涵盖基础性课程、特色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多层级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模式、课程方案的架构上,都与 “合创文化”相契合。
  校园中的教育新空间 打破、重组与延伸
  汇龙小学位于老城区,是一个空间极为困窘的“微型学校”。随着二胎孩子入学,学生数量激增,学校面临空间不足、资源有限、人员过载等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高效、合理的功能安排和空间组织,既能满足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需要?
  “在未来的视角下建设学校和课堂的新样态,是当下的应然。从应然到实然,需立足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审美等视角,对未来学校有所‘预见’。”在这种“预见”之下,汇龙小学围绕“灵活、智慧、可重组”三个关键词,走出了未来学习空间再造的校本化路径。
  “在整个学校空间的调整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空间捉襟见肘的背景下,有些学校尝试将功能教室改造成课室,但梁丽珠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舍弃现有的功能教室,还新增了阳光学习空间与社团总部。
  汇龙小学的校舍是一栋L型的建筑,一边坐北朝南,环境较好,一边向西,在夏天会非常热。梁丽珠首先将坐北朝南的场室全部调整为普通课室,把此前分散在每一层楼的功能教室都移至向西的一边或一楼架空层。她还在教室靠走廊的窗户上,做了一些可灵活组合的磁吸展板,学生可以将自己想展示的作品自主贴上去。这种展板,打破了班与班、年级与年级间交流沟通的区域。当有孩子跟家长提出想做個人作品展的时候,梁丽珠便把整个楼层的组合型展区都规划给他。“虽然空间有限,但不是没有文章可做。随时重组和自由开放的空间,能让孩子更愿意对别人展示自己。”
  梁丽珠十分注重非正式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活动、交往与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对功能场室,她利用立体重塑思维,进行了统整式、破壁式、互联式设计。例如,学校图书馆的楼高接近4米,书架上许多书学生够不到。为此,梁丽珠做了跃式设计,将原来的空间分为两层,确保每本书孩子都能拿得到。此外,图书馆里还设置了多功能空间,学生不仅可以读书,也可以进行作品展示、经典诵读等。梁丽珠希望打破单一图书馆的概念,满足孩子的多元需求,释放他们的天性。
  校园中,独一无二的设计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到,校徽上的四种颜色与图案化为了设计的基本元素,从校门走到教室,从图书馆转到科学实验室,从学校的外墙面到室内的布局,不断重复的纹样构成了学校独特的设计语言系统,把难以触摸的“文化”演化成可以看见的“空间”。
  目前,学校已基本完成办学场地的整体改造。在学习空间的建筑格局上初步实现“灵活与可重组”,接下来,梁丽珠将聚焦智慧教育,开展学习空间智慧化重组规划,探索学习空间延伸的“无限可能”。她将带领全体教师,引领全校孩子,走在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上。
其他文献
背靠高山,面朝大海,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地处珠江入海口, 有一所创办于1924年的小学——明德学堂,这是广州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前身。  依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曾志伟以启发,他提出“山海教育”的学校文化定位,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跳出教育看教育,倡导培养“智慧者”而非“知识人”,注重以美育浸润师生心灵,致力于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16年
期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学校要针对学生成长环境和特点,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项目式学习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必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较大程度地影响青岛莱西市各个阶段在校学生规模,进而对相关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应对莱西市未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相应策略。  教育现状: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近年来莱西市围绕办好人民
期刊
2020年12月24日,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进入庭审环节,拥有AB面的吴谢宇首次“坦诚”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所有人眼中,吴谢宇都是完美的,他不仅成绩优异,还能和身边同学打成一片。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为残害亲生母亲的魔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这一切:“他虽然有高智商,但内心却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吴谢宇看似完美的背后,有着空洞的内心,他感受不
期刊
苏东坡曾云“颜公变法出新意”——当年的“新意”是指颜真卿变王羲之父子之方法,中锋用笔、平滑宽结、得篆籀之气。当时间流转到千年之后,今人若想在掇菁撷华的基础上再出新意,不仅要在技法上吐故纳新,更要在教法上革故鼎新——当下最缺乏的,是大众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书法回归基础教育课堂、让孩子们感受颜筋柳骨的笔下风采,是近年来热议和关注的重点。  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运用数字书法系统进行交互
期刊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极大变化。教师应如何去适应人机协作的新要求?未来教师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请听听来自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纱帽中学 王强  人机协同的新时代,利用技术推动教育转型、变革教育教学形式的同时,教师也需要顺应新的角色。  树立转型意识,让学习成为常态。当下的中小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用昨
期刊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黑天鹅”事件,也给民办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2020年同时也是各地完成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目标的收官之年,是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电脑派位的起始年。  疫情影响下,民办幼儿园和民办中小学校面临资金、生源、运营之困;民办教育新政下,民办园和民办校摸索前行。是退出还是进取?是等待援手还是奋发自救?是否还有新的发展路径……  危机也是契机
期刊
阅读能够浸润心灵,净化思想,能让我们触摸时代的脉搏,观照广阔的生活。博览群书,才能见解独特,思考深刻。阅读对人的影响不只在于“增知”,也不只在于“立言”,更在于“立人”。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读纸质书籍,他们更愿意在网上浏览一些娱乐性内容。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经典名著,没有读下去的耐心,或是读后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这种现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高一语文组利用假
期刊
四川省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建于1997年,是自贡市高新区管委会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有春华和南湖两个校区,总占地170余亩,现有教师524人,学生9143人。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家长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等百余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学生及学校社团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健美操舞一等奖、省绘画比赛团体一等奖等60余个奖项。所有荣誉的取得都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将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  新时代,如何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构建学校治理新格局?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