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共同打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师生共同成长。有效的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关系融洽,而管理不善的课堂不仅会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还成为教育效率的“杀手”。
关键词 教学共同体;课堂管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的纠结。上课期间开外网,学生玩游戏、上QQ颇多,难以控制;断开外网感觉学生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可言。对于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逐渐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信息技术新课标下已经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实施中的课堂管理实际现状,总结出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管理与共同成长的课堂管理方式。
1 构建愉悦的师生关系
《学会关心》一书的作者内尔·诺丁斯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关心。学校中的“关心型”关系是一种以教师充分关心学生为核心的网状关系,构建了关心型关系,就等于拥有了民主、宽容、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学生在其中自由地发展其兴趣和爱好,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笔者参加几个学校同课异构活动后,发现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从来不给学生断开外网,上课环境之自由,严谨有序的教学进程,惊讶之余更是作了深刻的反思,深深地意识到信息技术课一贯追求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彻底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在课堂的管理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对面去控制学生,淡化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共同的“家园”里,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应该具有共同管理权利,打破传统的教师是唯一的管理者的局面。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摒弃专制的作风。不要因噎废食,为了杜绝学生玩游戏聊天,不给学生开网络。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共同打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2 构建合理的课堂模式——教学共同体
用智慧启迪智慧,让心灵塑造心灵。师生成长共同体优势就是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让个体勃发的智慧来启迪智慧,让相互紧靠在一起的心灵来塑造心灵。
“教学共同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只是呆在讲台上,而是更多地加入到学生当中,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的辅助者、引导者,而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合理地利用“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即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即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更加注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启发,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分享,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自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受益匪浅。
信息技术课中更应该注重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在“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环节更应该注重任务设计趣味性,任务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声音”这一节,本章的内容理论比较多,学生比较烦。课前先让学生比较两段声音文件,讨论效果有何区别。然后让一个男生用Cooledit软件录制一段话,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课堂中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争着要录制声音,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理论部分,很多学生以很高的求知欲看完本章的理论部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然后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3 构建合作参与型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共同体
合作参与型课堂管理发展学生自律。信息技术合作参与型的课堂,首先打破原先制定信息技术课堂规则的拟定方法。传统的课堂规则的拟定,教师制定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同一规则,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师统一按照此规则统一要求,彻底剥夺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权。
3.1 多样式多角度的课堂规则
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堂规则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机子的座位安排、机器的使用程序和规则、机房卫生、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序和规则,课堂任务完成程序、网络的应用和规范,等等。制定常规时,教师让学生参与其中,首先是每个班的班干部制定自己班级信息技术的常规,然后让本班的学生协助修订。每个班级都分别有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常规。学生在参与制定自己班级的常规时,或者在修订的过程中,渐渐地在班级范围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常规的重要性。学生自己参与制定或修订常规,学生会更好地遵守。
3.2 充分提高分组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学生分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教学模式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分组教学的环境优越性。教室的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微机室的安排打破传统“秧田式”,所有学生面向教师的座位排列顺序。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排列方式,为学生的分组交流创造好的环境。
2)多重的分组形式。信息技术课中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管理分组,师生可双向选择,分别分为A~F组,每组学生推荐出纪律组长,分别监督本组的成员的课堂常规问题,组组之间相互监督。教学任务分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再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还有组内同学和互联网等。如果小组任务是学习、交流和讨论共同的阅读材料,学生从组内同学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较少,容易产生不平等参与的现象,即小组中的一个人做完所有的工作,而其他人可能会什么都不用做。
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的解决方法是教师给予不同的组不同的任务,组内任务可以更细化,可以分为4~5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可由1~2个学生完成。丰富每个组内学生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必须彼此依赖获取信息,共同努力完成任务。此外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学习,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为了避免学生迷航,教师需要在课前先浏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就一学习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组内分工,每人完成后相互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教学评价的分组是信息技术课的末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自评、组内互評和组组相评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强的课,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起到巩固加深的效果。
总之,师生成长共同体有效地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课堂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让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做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这样一定能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关键词 教学共同体;课堂管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的纠结。上课期间开外网,学生玩游戏、上QQ颇多,难以控制;断开外网感觉学生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可言。对于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逐渐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信息技术新课标下已经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实施中的课堂管理实际现状,总结出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管理与共同成长的课堂管理方式。
1 构建愉悦的师生关系
《学会关心》一书的作者内尔·诺丁斯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关心。学校中的“关心型”关系是一种以教师充分关心学生为核心的网状关系,构建了关心型关系,就等于拥有了民主、宽容、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学生在其中自由地发展其兴趣和爱好,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笔者参加几个学校同课异构活动后,发现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从来不给学生断开外网,上课环境之自由,严谨有序的教学进程,惊讶之余更是作了深刻的反思,深深地意识到信息技术课一贯追求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彻底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在课堂的管理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对面去控制学生,淡化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共同的“家园”里,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应该具有共同管理权利,打破传统的教师是唯一的管理者的局面。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摒弃专制的作风。不要因噎废食,为了杜绝学生玩游戏聊天,不给学生开网络。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共同打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2 构建合理的课堂模式——教学共同体
用智慧启迪智慧,让心灵塑造心灵。师生成长共同体优势就是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让个体勃发的智慧来启迪智慧,让相互紧靠在一起的心灵来塑造心灵。
“教学共同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只是呆在讲台上,而是更多地加入到学生当中,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的辅助者、引导者,而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合理地利用“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即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即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更加注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启发,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分享,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自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受益匪浅。
信息技术课中更应该注重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在“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环节更应该注重任务设计趣味性,任务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声音”这一节,本章的内容理论比较多,学生比较烦。课前先让学生比较两段声音文件,讨论效果有何区别。然后让一个男生用Cooledit软件录制一段话,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课堂中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争着要录制声音,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理论部分,很多学生以很高的求知欲看完本章的理论部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然后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3 构建合作参与型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共同体
合作参与型课堂管理发展学生自律。信息技术合作参与型的课堂,首先打破原先制定信息技术课堂规则的拟定方法。传统的课堂规则的拟定,教师制定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同一规则,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师统一按照此规则统一要求,彻底剥夺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权。
3.1 多样式多角度的课堂规则
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堂规则和活动程序两个方面:机子的座位安排、机器的使用程序和规则、机房卫生、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序和规则,课堂任务完成程序、网络的应用和规范,等等。制定常规时,教师让学生参与其中,首先是每个班的班干部制定自己班级信息技术的常规,然后让本班的学生协助修订。每个班级都分别有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常规。学生在参与制定自己班级的常规时,或者在修订的过程中,渐渐地在班级范围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常规的重要性。学生自己参与制定或修订常规,学生会更好地遵守。
3.2 充分提高分组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学生分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教学模式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分组教学的环境优越性。教室的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微机室的安排打破传统“秧田式”,所有学生面向教师的座位排列顺序。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排列方式,为学生的分组交流创造好的环境。
2)多重的分组形式。信息技术课中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管理分组,师生可双向选择,分别分为A~F组,每组学生推荐出纪律组长,分别监督本组的成员的课堂常规问题,组组之间相互监督。教学任务分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再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还有组内同学和互联网等。如果小组任务是学习、交流和讨论共同的阅读材料,学生从组内同学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较少,容易产生不平等参与的现象,即小组中的一个人做完所有的工作,而其他人可能会什么都不用做。
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的解决方法是教师给予不同的组不同的任务,组内任务可以更细化,可以分为4~5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可由1~2个学生完成。丰富每个组内学生的信息资源,促使学生必须彼此依赖获取信息,共同努力完成任务。此外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学习,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为了避免学生迷航,教师需要在课前先浏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就一学习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组内分工,每人完成后相互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教学评价的分组是信息技术课的末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自评、组内互評和组组相评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强的课,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起到巩固加深的效果。
总之,师生成长共同体有效地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课堂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让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做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这样一定能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