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教学是赋予思政理论教学生命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只有经过统筹、协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实效。统筹应做到以下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在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 实践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较狭隘,仅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本身的实践教学,或者是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将它定位于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一些能力。没有把它上升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一层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分属不同育人部门,各自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存在力量分散,效果打折的缺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基本类似,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另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师资队伍单一、力量分散缺陷。许多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尝试,虽然实践教学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相应的内在联系,目标并不特别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
只有经过“统筹”、“协同”才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要做到“统筹”、“协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拓展。
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仅仅指社会上开展的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思政理论课自身的实践教学,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应包括相关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以及大学中的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仅仅是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它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注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是单一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或团委、学生处等部门教师,而应是思政教师、团线教师、学工教师等育人力量形成的合力。通过“统筹”、“协同”的方法,把原本分散的教学力量聚集为一支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社会实践教学团队,全方位地参与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格局中。既强调多部门协同,又各自有所则重。思政理论课堂的实践教学及校内的实践教学由社科部则重于负责;假期社会实践教学由社科部、教务处、团委等协同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由团委、学生处主要负责;择业就业与生涯规划等实践教学由学生处负责,专业实训实习由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社科部等协同。形成合力能发挥出更佳的育人效果。
第三,注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统筹运作。
(1)通过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性。在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讲授较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并不太受学生欢迎。注重学生参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采取多种方式体现实践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如,采取学生主题演讲、观看反映现实的视频并进行相应思考、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方式,就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实践性。这种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理论课的延伸,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的的实践环节可以统筹为一次假期的社会实践,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案如实践的内容、方法、原则及相关考核方式等都可以由社科部负责。可以结合所学理论及社会热点问题来选择实践的内容,可以根据“统一组织、分散进行、就近就便”的原则,确保每届学生都能参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3)通过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专业实习实训,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很好机会。在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如果思政理论课教学能与之结合起来,同样可以体现出其实践性。让学生带着思政课的任务去参加专业实习实训,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 感受专业活动的严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
(4)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班风竞赛、文明寝室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抓手。这些活动可以充分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文明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5)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高校可以结合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方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职场沙龙、企业实践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择业、就业技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注重目标定位,并注重多部门、多种师资力量的协同,注重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的统筹。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在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佩云.论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统筹运作[J].人力资源管理,2009(9).
[2]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3] 钱立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模式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4] 郑建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 思想工作探索,2009(3).
[5] 闫华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整合[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
[6] 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2).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 实践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较狭隘,仅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本身的实践教学,或者是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将它定位于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一些能力。没有把它上升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一层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分属不同育人部门,各自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存在力量分散,效果打折的缺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基本类似,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另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师资队伍单一、力量分散缺陷。许多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尝试,虽然实践教学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相应的内在联系,目标并不特别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
只有经过“统筹”、“协同”才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要做到“统筹”、“协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拓展。
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仅仅指社会上开展的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思政理论课自身的实践教学,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应包括相关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以及大学中的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仅仅是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它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注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是单一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或团委、学生处等部门教师,而应是思政教师、团线教师、学工教师等育人力量形成的合力。通过“统筹”、“协同”的方法,把原本分散的教学力量聚集为一支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社会实践教学团队,全方位地参与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格局中。既强调多部门协同,又各自有所则重。思政理论课堂的实践教学及校内的实践教学由社科部则重于负责;假期社会实践教学由社科部、教务处、团委等协同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由团委、学生处主要负责;择业就业与生涯规划等实践教学由学生处负责,专业实训实习由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社科部等协同。形成合力能发挥出更佳的育人效果。
第三,注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统筹运作。
(1)通过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性。在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讲授较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并不太受学生欢迎。注重学生参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采取多种方式体现实践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如,采取学生主题演讲、观看反映现实的视频并进行相应思考、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方式,就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实践性。这种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理论课的延伸,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的的实践环节可以统筹为一次假期的社会实践,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案如实践的内容、方法、原则及相关考核方式等都可以由社科部负责。可以结合所学理论及社会热点问题来选择实践的内容,可以根据“统一组织、分散进行、就近就便”的原则,确保每届学生都能参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3)通过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专业实习实训,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很好机会。在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如果思政理论课教学能与之结合起来,同样可以体现出其实践性。让学生带着思政课的任务去参加专业实习实训,要求学生遵守劳动纪律, 感受专业活动的严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
(4)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班风竞赛、文明寝室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抓手。这些活动可以充分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文明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5)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高校可以结合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方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职场沙龙、企业实践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择业、就业技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注重目标定位,并注重多部门、多种师资力量的协同,注重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的统筹。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在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佩云.论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统筹运作[J].人力资源管理,2009(9).
[2]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3] 钱立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模式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4] 郑建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 思想工作探索,2009(3).
[5] 闫华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整合[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
[6] 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