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国际记者站的前世今生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初设立国际高中菁英小记者站,到招募海外观察员,《留学》国际记者站的队伍不断壮大,持续吸收新成员,输出更加优质的内容,欢迎更多的对新闻有热情的学生,加入《留学》国际记者站,关注国际教育,培养国际视野。
  早在2014年4月,《留学》便开启了菁英记者团活动,入驻国内多个高校及国际高中,为有志于记者理想的学子发放小记者证,同时为其提供媒体培训和海外实战经历。
  《留学》菁英记者站最初的目标成员是国内的国际高中学生,因为国际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准备前往海外高校留学的学生,关注国际教育,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英文水平都不错,与《留学》对小记者的要求不谋而合。《留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就是促进中西方的教育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留学行业的发展。不可否认,这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在报道国际教育和留学相关的内容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设立《留学》菁英记者站


  随着对菁英小记者活动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留学》决定在校园中设立记者站,便于小记者活动和培训。2014年12月,首个菁英记者站设立。
  当天的授牌仪式在北京中加学校/华仁学校的一间会议室里举行。《留学》杂志、校方领导以及数十名该校中学生出席授牌活动。到场的学生中,多名同学获得《留学》杂志社总编辑颁发的小记者证,正式加入到菁英记者团的行列。至此,《留学》菁英记者团正式成立。
  在高校和国际高中设立记者站,吸引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加入进来得到校方和《留学》领导的大力支持。
  北京中加学校/华仁学校董事长彭建华认为,《留学》杂志为学生提供记者实战平台的创举和精神,与自己的办学理念十分契合。他由衷期望学校的小记者们能够充分利用好《留学》提供的广阔平台。校长薛梅也说道:“小记者们能在这样专业的实践平台中有所成长,比考很多试、拿更高的分都重 要。”
  “你不一定成为记者,但你一定要拥有记者的经历”,这是菁英记者团成立之初倡导的理念,其已成为菁英小记者团的口号。“今天的小记者不一定在未来成为一名记者,但有一次做小记者的经历是必要的。因为做记者能培养平视一切的视角、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以独立的姿态审视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和学生的大力支持下,《留学》菁英记者团相继为青岛墨尔文中学、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授牌,分别成立菁英记者站。

跨国采访实战营


  作为《留学》菁英小记者,不仅可以在光明日报《留学》杂志上面投稿发表文章,还可以获得国际资深媒体人士的专业培训、参与跨国采访等多重好处。
  2015年2月2日至15日期间,《留学》就曾带领菁英记者团跨国采访实战营首批小记者踏上赴美院校考察和实战采访之旅。秉承着“你不一定成为记者,但一定要当过一次记者”的理念,这些对新闻抱有热情或好奇的年轻学生们在美国进行了记者初体验。
  两周的行程,从新泽西到纽约,途经费城抵达华盛顿,再飞往旧金山、洛杉矶,《留学》菁英小记者们感受了美国东西海岸截然不同的气候及文化,足迹也从耶鲁、哥大、西点军校、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名校延伸至各类博物馆和城市街头。
  《留学》杂志的跨国采访实战营除了考察世界名校、探访世界名胜等常规游学动作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媒体属性—融入了新闻元素。实战营不仅包含行前的密集新闻培训,还含有游学期间的新闻专业培训课程、街头采访任务、新闻博物馆参观及最终的写作报道,每个环节都力求真正让菁英记者们接触到新闻实操。
  让我们回顾一下,参与了跨国采访实践营的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Pavlik以其丰富的授课经验、旺盛的教学热情,感染着我们。面对面和美国顶尖大学教授进行课堂交流对我来说实属首次。风趣的Pavlik尝试通过玩笑轶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传媒理论,虽然语言沟通上存在一些障碍,但Pavlik教授依然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课,让我们直呼过 瘾。
  —史通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三
  一到周末,普林斯顿的学霸们会借助便利的交通去纽约或费城逛街购物、享用美食。另外,学霸们还可以在周末参加球赛,出演话剧,参加公益活动或兴趣小组,担任所在学校拳击爱好者协会会长的Clayton告诉我:“在大学里发现几个甚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王琢磊中国政法大学大二
  到达美国的第二天,我迎来了自己15岁的生日,没有party,和游学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围坐在酒店里聊天。我得知,在美国可以先读两年社区大学,然后有机会转入伯克利,这样转学比直接申请要容易,且能省一部分学费。
  —赵洁天津杨村四中高一
  漫步在耶鲁的图书馆,都如漫步在《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一樣神奇。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图书馆,古代的羊皮卷和早期的印刷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图书馆中书籍全部被“精装”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橱窗内的场景,我好喜欢这里的学习氛围。
  —何延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三
  美国部分大学,尤其是古老大学的建筑甚至格局都是仿照牛津剑桥的。英美两国的大学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而已。大体来看,学习氛围都很棒,只要你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其实就是最好的大学。
  —王源私立汇佳初三
  每个同学的关注点和收获各有所见,但是求学与新闻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重实践。最好的学习少不了行万里路,而最好的新闻永远在路上。不断培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在年少时,能够有机会以记者的视角探寻事物本真的样子,在现场思考、提问、对话,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发掘心中的热望,为实现梦想注入动力,或许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海外菁英记者团投稿


  《留学》菁英记者团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内的准留学生是一部分,已经在海外的留学生们更是菁英记者团的重要成员。菁英记者团成立的这六年间,不断有海外留学生向《留学》投递稿件,其中刊登到杂志上的共有207篇。
  菁英记者团的身影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常见的留学目的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学生投稿不计其数,韩国、日本、朝鲜、德国、古巴、土耳其、俄罗斯以及亚洲、欧洲的留学生稿件也屡见不鲜。
  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和故事,通过《留学》这个平台分享给更多关注国际教育的人。他们的文章内容涵盖留学生活、学术成就、打工经历、异国文化、感情经验、人生体悟等方方面面。在他们的文章中,我们能够体会出留学时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在他们的经历中摘选出今后引以为戒之处。每个人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让他成为今天的自己。留学生涯中那些或难忘或感动的经历,凝练成文字记录下来,也将是送给自己五彩缤纷的留学生涯的最好礼物。
  让我们一同看一看留学生们曾经写过的精彩文章:
  哈佛毕业生亲述求学经历
  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投稿人:赵越臣
  哈佛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更注重的是培养一个“人”,而非培养学生去做一件事的能力,或者培养学生日后迈入社会的生存技能。“学校对技能的传授是没有那么看重的,然后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进入哈佛读大一的时候,你可能是一个不是特别成熟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你就会变成一个思维成熟的学生。哈佛是以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学生的,但是他并不会培养这些人进入社会之后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能 力。”
  热闹无比的MT文化酒是重头戏
  投稿人:胡孟阳
  MT全称Membership Training,是在韩国大学内非常流行的一种集体旅行形式,基本上所有韩国大学都有,但其实MT就是一种韩式party,所有新生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喝酒聊天,借此机会熟悉彼此,建立友谊,促进同学间的关系,扩大交际圈 子。
  我来韩国一年了,各种民俗文化见了不少,可是在MT上看到他们喝酒时,还是眼前一亮。韩语将行酒令称为“酒游戏”,保留了众多东方传统文化,好多中国已经不再玩的,比如投壶、掷柶等中国古代流行的行酒方式,他们现在还保留着。
  国宾级待遇、高物价、上网无阻
  —有一种留学叫留学朝鲜
  投稿人:刘娟
  “我们当时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所以不用交学费,不仅如此,国家和朝鲜政府定期还都会给我们生活费。”抵达朝鲜学校之后,校方会安排朝鲜大学生同留学生一起生活。这些朝鲜大学生每天和留学生一起搭乘专车去学校,一起吃饭、一起参与朝方活动,“平常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们就会问她们,她们都热心解答,所以在生活上大家相处得挺愉快的。“
  虽然留学没有让刘娟体验到朝鲜人民更为真实的生活,但是对她在了解这个国家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留学本来就是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惯,这一次在朝鲜留学的经历我还是很享受的。”
  派对社交:留学生如何刷出存在感?
  投稿人:方怡君
  对于留学生而言,参加派对是大学社交活动的开始。但很多留学生因为语言问题不愿意在派对上主动展现自己。“只要你敢开口说,你就已经做到了融入派对的第一步。”壹回归海归创业俱乐部会长田昊东说,“没有人会介意你说得好不好,只管说就对了。这是一道心理防线,想要融入,必须敢于突破。”
  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往都是一次重新认识别人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思维习惯,同时真诚地表达自己。“没必要去迎合任何人,你就是独立的个体且充满魅力。”田昊东说。
  体验新西兰打工假期:
  一段忘记压力的时光,一种追寻自由的生活
  投稿人:劉雪瑶
  新西兰移民局对中国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目的是鼓励中国年轻人亲自感受新西兰的自然之美,并借此吸引海外年轻劳动力,填补新西兰年轻劳动力的缺失。
  打工度假旅行者在非工作时间,会跟随同事们一起开车出去旅行。每在一个地方工作,人们就有一段时间来熟悉这个小镇。多数人会将旅行和打工放在对等的位置。在他们眼中,打工可以填补在新西兰旅行的开支,而工作更能让他们有机会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当地人来熟悉这个小镇的人文特色以及自然景色,打工和度假生活可以完美结合。比如我来自广西的朋友杰夫,在新西兰水果小镇克伦威尔找了一份摘樱桃的工作,周末休息时他就和工友一起四处游玩,他还去了皇后镇的卡瓦拉桥,在这个世界蹦极的发源地体验极限运动—蹦 极。
  和英国小哥谈恋爱
  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投稿人:王彧
  和外国人谈恋爱有一个好处:小别扭可以一笑而过,因为“文化差异”嘛。而我喜欢的William,谦逊礼貌,对小动物有爱,对真理执着。
  常有人问我“和英国人谈恋爱是不是和中国男生很不一样”。其实到现在我也很迷惑,当我们被对方的幽默或举动逗得哈哈大笑,翻白眼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符合逻辑”时,究竟是因为性格差异,还是文化差异的吸引,多数时刻我们都选择了宽容对方。我的恋爱经历不多,并不知道如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和他之间的不同确实比和中国男生多。恋人会因不同而争吵,但这“不同”也让我们学会理解和尊重,努力地学习对方身上拥有但自己缺少的东西,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海外菁英记者团奋战在一线


  有些留学生,是陪伴《留学》杂志共同成长的同行人,留学前就是《留学》杂志的忠实读者,留学后又成为了《留学》杂志的海外小记者。看到这么多学生对《留学》杂志不离不弃的关注和支持,留学君怎敢在内容上懈怠,只能马不停蹄地创造优质内容,为一代又一代的留学生提供服务。   《留学》的优质内容离不开这些海外留学生们的一手消息。每当有重大的国际事件发生时,《留学》海外观察员的作用就立刻显现出来。当2018年10月17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全国范围内休闲类大麻合法化的时候,国内多少家长的心悬了起来。为了给准备去和已经在加拿大留学的家庭一个最真实的情况,《留学》迅速发动加拿大海外观察员的力量,联络加拿大在读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将在加拿大留学的学生们切身感受、亲眼所见的内容报道出来;将家长们的担忧和疑虑挖掘出来。当然,《留学》还通过官方使馆的途径得到了最权威的官方解答。最终,在2018年11月20日刊中,针对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
  联合《留学》海外观察员进行及时、真实的事件报道的案例,举不胜举。比如,近期网传美国缩紧对留学生的签证发放数量事件、香港激进示威者攻击警方的暴力行为事件,《留学》海外菁英记者团们都发挥了在事件现场的优势,将真实有效的情况及时提供给《留学》。《留学》进而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关注国际教育、关注海外资讯的读者们。这也是《留学》菁英记者团的价值体现。《留学》借此机会,感谢曾为我们提供过优质内容、一手资讯的海外观察员们,有你们一路的支持和陪伴,《留学》将继续在创造优质内容方面与你们共同成长和前 行。

与海外学联多重合作


  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个自发的学生公益组织,叫作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简称学联,通常各个地区和各大院校都有自己的学联组织。学联承担着提高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质量,维护留学生合法权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和国际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等作用,在留学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留学》杂志与各国的学联组织长期保持着紧密联系,在重大节日以及重要的留学生相关选题报道中,都有内容方面的合作。曾经就不同选题,采访过多位学联主席,也曾邀请学联主席参与到《留学》线下活动中。比如《留学》杂志四周年庆典时,曾邀请南加大校友会会长薛舟、哥伦比亚大学学联主席蔺达业到现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还曾和加拿大多位学联成员联合举办2019中国青年领袖发展峰会等。
  2018年9月,《留学》杂志曾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线下沙龙活动,并以“留学生安全”为主题,制作专刊,其中联系采访了英、美、加、澳四个主流留学目的国的13位学联主席。他们根据学校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安全状况同《留学》分享了中国留学家庭最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及他们眼中的各国各地区真实情况与切实可行的防范建议。

陈俊宇Jacky

其他文献
校园暴力所产生的危害对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严重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综合国内外校园暴力预防的研究成果,从预警机制、保障机制、教学活动
1999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患者21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时间短、成本低、学历含金量高……英国为专科生提升学历打开“方便之门”。  近几年,国内高校频频扩招,引发就业危机,也导致国内专升本名额大幅削减,大专生想在国内提升学历难度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一部分学生考虑留学专升硕或专升本。  目前,英国凭借其学制短、学术历史悠久、学历含金量高等优势倍受留学家庭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选择赴英国留学。专科生要申请英国硕士有两种选择:专升本(TOP-UP)或者是硕
循证护理思想核心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好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包含3个要素: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
工作、家庭、育儿全面抓,61岁港星陈美玲的开挂人生。  她曾红遍两岸三地乃至日本,与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极盛之时她听从父命悄然退出,远赴加拿大求学。事业第二顶峰时,她又毅然放弃,嫁人生子,带娃上班、后带俩娃读斯坦福博士,更是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斯坦福!61岁的陈美玲用一生造就传奇,告诉世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最美的模样!  钱财、名誉如流水  知识却不会  提到陈美玲。直到现在,许多上一辈人心中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