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职业指导课应当充分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对学生全面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从社团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企业更好地培养职业化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校园文化 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环节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但随着工作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问题披暴露出来。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就业指导,仍然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痘迹,仅仅满足于把如何学生送出去。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放弃走职业化的道路,就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和持续的成功。根据我国发展的现状,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不管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一、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化人才塑造上存在的差距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职业指导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职业指导理论起步较晚,各高校没有形成一致的思路,对职业指导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学大纲更是五花八门,致使这门学科至今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
1、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操作性差,往往是“纸上谈兵”,课程缺乏实战演练,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比例偏低,教学手段落后。在一项名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的调研活动中,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那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适当的心理咨询(35%),社交能力指导(23%)排列前几位,这些内容基本包含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能力。实践性非常强,如果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政策宜讲是不可能完成的。
2、重包装、轻素质:职业指导现在更多的是在“包装”学生,重在就业前简历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着装的要求等等,看似教给学生有一些很实用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非常功利和浮躁的表现。甚至有些企业在讲“现在学校出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虽然技巧性的东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近期的利益,但这种方向不能提倡,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尤其对于学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
综合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现在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要,职业指导不应当是简单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当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引导机制,全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指导结合的途经
(一)通过校园文化的道德核心建设,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
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不仅是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志。也是道德教育要指向的目标,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大学时期正是青年群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方面教给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之间的,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提升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在将行业要求,行业规范的要求中融入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内化为自觉的意tR和行为。
在高校中开展道德建设,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二是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人走向社会,尤其要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二)强化社团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我们说,职业化人才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而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既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如性格、兴趣,天赋等,更多的要求后天的引导和环境的熏陶。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社团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督,使学生社团这个自主自发、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学生集合体,有效地成为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
1、社团可以作为职业指导的延伸课堂:要建立社团之间和社团与学校之间相互联系的平台。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利于其发展。不少學校以社团为新的切入点,深化,延伸学校第一课堂,如浙江师范大学在学生社团中大胆引人学分制,通过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理论技能课程教学和时间课程锻炼,从而在相应班级统合教育模式淡化的背景下搭建起社团选一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舞台,职业指导的一些体验、实践课程也完垒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社团中完成。
2、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引人企业文化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学生进人职业状态后首先面临的适应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诸如开展百家企业进校园、企业老总面对面、企业技术能手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元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当让学生在社团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意识,洛阳理工学院时代广场文学社在10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期刊为龙头,多元化发展”为方向,不断与先进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继承和创新,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社会,自己下属的模特队等服务类团体,在与社会的交互学习中成长,壮大。东北师范大学为本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学生社团“红烛志愿者协会”申请了教育服务类的注册商标,这些都是社团运用现代管理、构建企业文化的雏形。
3、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探索创业教育·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就业观不是岗位的竞争者,而是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是一个趋势。在社团管理中,要提倡用创业的眼光和创业的思路进行操作。安阳大学社科系保险专业翟浩东等同学2000年策划成立了“保险之光”协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多方与社会接触,经过一定实践摸索后于2002年成立了“四兄弟工作室”,并参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股权形式重新组合,为工作室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创业初期需要有一个与社会、市场的磨合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磨合过程如果能在学校的社团实践中就能完成,那么无疑将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文化 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环节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但随着工作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问题披暴露出来。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就业指导,仍然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痘迹,仅仅满足于把如何学生送出去。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放弃走职业化的道路,就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和持续的成功。根据我国发展的现状,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不管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一、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化人才塑造上存在的差距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职业指导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职业指导理论起步较晚,各高校没有形成一致的思路,对职业指导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学大纲更是五花八门,致使这门学科至今还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
1、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操作性差,往往是“纸上谈兵”,课程缺乏实战演练,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比例偏低,教学手段落后。在一项名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研究”的调研活动中,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那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适当的心理咨询(35%),社交能力指导(23%)排列前几位,这些内容基本包含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能力。实践性非常强,如果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政策宜讲是不可能完成的。
2、重包装、轻素质:职业指导现在更多的是在“包装”学生,重在就业前简历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着装的要求等等,看似教给学生有一些很实用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非常功利和浮躁的表现。甚至有些企业在讲“现在学校出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虽然技巧性的东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近期的利益,但这种方向不能提倡,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尤其对于学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
综合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现在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要,职业指导不应当是简单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应当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引导机制,全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指导结合的途经
(一)通过校园文化的道德核心建设,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
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不仅是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志。也是道德教育要指向的目标,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大学时期正是青年群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方面教给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之间的,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提升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在将行业要求,行业规范的要求中融入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内化为自觉的意tR和行为。
在高校中开展道德建设,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二是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人走向社会,尤其要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二)强化社团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我们说,职业化人才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而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既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如性格、兴趣,天赋等,更多的要求后天的引导和环境的熏陶。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社团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督,使学生社团这个自主自发、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学生集合体,有效地成为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
1、社团可以作为职业指导的延伸课堂:要建立社团之间和社团与学校之间相互联系的平台。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利于其发展。不少學校以社团为新的切入点,深化,延伸学校第一课堂,如浙江师范大学在学生社团中大胆引人学分制,通过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理论技能课程教学和时间课程锻炼,从而在相应班级统合教育模式淡化的背景下搭建起社团选一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舞台,职业指导的一些体验、实践课程也完垒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社团中完成。
2、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引人企业文化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学生进人职业状态后首先面临的适应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诸如开展百家企业进校园、企业老总面对面、企业技术能手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元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当让学生在社团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意识,洛阳理工学院时代广场文学社在10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期刊为龙头,多元化发展”为方向,不断与先进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继承和创新,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社会,自己下属的模特队等服务类团体,在与社会的交互学习中成长,壮大。东北师范大学为本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学生社团“红烛志愿者协会”申请了教育服务类的注册商标,这些都是社团运用现代管理、构建企业文化的雏形。
3、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探索创业教育·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就业观不是岗位的竞争者,而是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是一个趋势。在社团管理中,要提倡用创业的眼光和创业的思路进行操作。安阳大学社科系保险专业翟浩东等同学2000年策划成立了“保险之光”协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多方与社会接触,经过一定实践摸索后于2002年成立了“四兄弟工作室”,并参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股权形式重新组合,为工作室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创业初期需要有一个与社会、市场的磨合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磨合过程如果能在学校的社团实践中就能完成,那么无疑将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