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赴美留学生共有96100人,杨旭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学生证上的“高中生”,到名片上的“英特尔公司副总裁,中国大区总经理”,这个被同事们称为“英特尔金童”的重庆崽儿,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奋斗历程——
杨旭的童年是在重庆上清寺度过的。杨旭的家就在曾家岩附近,从窗台望下去,能够看到大名鼎鼎的中山四路。跟重庆很多历史悠久的老街道一样,“曾家岩”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杨旭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这个重庆崽儿开朗外向的性格,是重庆这个城市赋予的,而遇事沉稳内敛,则是受曾家岩这条老街熏陶的。
20世纪80年代,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几乎构成了中国孩子生活的全部,杨旭也不例外。从人民小学毕业进入南开中学到1985年9月离开重庆,杨旭在南开中学度过了5年学生生涯。
在南开中学的档案馆里,现在依然能找到杨旭当年的学籍档案和原始成绩单。当时,杨旭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并不算拔尖,处于中上水平。但他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这和他开朗的性格分不开。
杨旭考上高中之后,家里希望他毕业时能报考一所理工科大学。如果杨旭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也许他同样会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然而,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改变了杨旭的人生轨迹。
留学美国结缘英特尔
1985年9月,杨旭从重庆火车站启程,开始了自己跨国求学之路。这一切,源于一个电话。
高考前夕,远在美国的一个亲戚打来电话,告诉他一个消息,一所美国大学正在招收亚洲籍留学生。那时,“美国”在杨旭的脑子里只是一堆历史知识——“独立宣言”、“南北战争”、“林肯”……他从没想过要飘洋过海,到美国完成大学学业。
在当时,出国留学,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才能有这样的机会,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几乎没有听说过。是否去美国读大学,杨旭的家人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杨旭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出去闯闯好。”
底特律,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杨旭就读的GMI工程管理学院就位于这里。
GMI工程管理学院坐落于底特律西北方向100公里处的弗林特市第三大道1700号。GMI工程管理学院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出外实习的教育模式。入学半年后,杨旭就面临实习单位的选择。
1986年5月,学校提供了一份名单,供新生选择实习单位时参考。在这份名单上,赫然出现的一个名字“Intel”(英特尔)引起了他的兴趣。
“你们招人更看中过去的经验,还是未来的潜力?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如潮的应聘队伍里,这个大一新生的洪亮声音,引起了英特尔主考官的注意。
一星期后,杨旭接到来自英特尔的邀请,他成为英特尔底特律办事处的一名实习生。4年后,杨旭结束实习生涯时,办事处老板送给他一句话:“你应该在Intel干下去,而且最好去做销售。”
搏击中国市场的“英特尔金童”
1990年7月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后,25岁的杨旭飞越广阔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来到美国第十大州俄勒冈州,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进入英特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总部报到之后,杨旭被分到系统部。
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当时所有在美国打拼的中国人面临的共同问题。25岁的杨旭很快切实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
杨旭刚进系统部时,公司要求新员工写一份工作计划书。杨旭洋洋洒洒地写了近万字。几天后,杨旭被部门经理叫到办公室,部门经理把那份长篇计划书交还给杨旭,要求他重写一份:“我要的是一份工作计划,而不是长篇小说。说清楚你下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你会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些目标,并且要把这些工作量化以便今后评估,如此而已。”
这件事让杨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美企业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它成为杨旭真正理解美国企业文化的敲门砖。很快,杨旭便凭着出色的业绩赢得公司上下的喜爱,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英特尔金童”。
1995年10月,在时任英特尔中国总经理陈朝益的力荐下,杨旭获得了在中国工作6个月的机会,负责开拓英特尔处理器的中国市场。命运再次把杨旭的人生,与祖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国内的机会确实要比美国激动人心得多。”杨旭回忆,“在英特尔学到的东西统统能派上用场,当时我简直兴奋极了,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
那时,在国内,个人电脑才开始普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都是国外品牌,由于国外企业设立的中国分公司没有权限决定是否采用英特尔处理器,所以,对杨旭和英特尔来说,商机掌握在国内厂商手中,而国内厂商却只占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杨旭坚信:只有通过扶持国内企业,扩大国产电脑品牌的市场份额,才能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只有国内品牌电脑发展壮大,英特尔才能成功。于是,杨旭力主扶持国内厂商,通过推动“奔腾”替代“486”,逐步扩大英特尔在中国的版图。
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在英特尔中国公司内部遭到空前反对。在4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中,除杨旭外,2人坚决反对,持中立态度的人只说了一句:“我不知道,让我做我就做。”
杨旭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杨旭成天翻着这10%的客户资料,契机,终于在这10%里产生了:杨元庆就在名单之中。
杨元庆,现任联想集团董事长。1995年前后,杨元庆靠做打印机销售崭露头角,被当时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委任为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
在一次客户会议上,杨旭认识了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传奇人物,两人一见如故。
在杨元庆的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杨旭的身影。说服这位联想少帅同意全面采用英特尔的“奔腾”微处理器,是杨旭获胜的最大王牌。
1995年12月底,杨旭接到杨元庆的电话:“‘486’的库存已经没有多少了,明年我准备上‘奔腾’,全线压上。”
1996年年初,联想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万元奔腾”风暴,这场风暴,既成就了联想的霸主地位,也成就了英特尔在中国的霸主地位。
当年,面对统计数据,杨旭的心踏实了:“奔腾”机型已占据中国内地65%的电脑市场份额。仅联想的“奔腾”机,就卖出20万台。第二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同时,“联想”超过“康柏”和“IBM”,成为中国内地电脑市场的第一霸主。联想和英特尔的携手,让杨旭打赢了这场艰难的市场之战。
2006年12月20日,英特尔公司首席销售与市场官马宏升从美国带来一个重大消息: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区正式升级为独立销售与市场地区,与北美、日本、亚太等其他4个独立大区平级。杨旭成为中国大区第一任总经理,同时升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
而今,位高权重的杨旭并不满足。“旭”,就是初出的阳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重庆崽儿杨旭的“英特尔式”成长,才刚刚开始……
杨旭的童年是在重庆上清寺度过的。杨旭的家就在曾家岩附近,从窗台望下去,能够看到大名鼎鼎的中山四路。跟重庆很多历史悠久的老街道一样,“曾家岩”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杨旭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这个重庆崽儿开朗外向的性格,是重庆这个城市赋予的,而遇事沉稳内敛,则是受曾家岩这条老街熏陶的。
20世纪80年代,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几乎构成了中国孩子生活的全部,杨旭也不例外。从人民小学毕业进入南开中学到1985年9月离开重庆,杨旭在南开中学度过了5年学生生涯。
在南开中学的档案馆里,现在依然能找到杨旭当年的学籍档案和原始成绩单。当时,杨旭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并不算拔尖,处于中上水平。但他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这和他开朗的性格分不开。
杨旭考上高中之后,家里希望他毕业时能报考一所理工科大学。如果杨旭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也许他同样会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
然而,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改变了杨旭的人生轨迹。
留学美国结缘英特尔
1985年9月,杨旭从重庆火车站启程,开始了自己跨国求学之路。这一切,源于一个电话。
高考前夕,远在美国的一个亲戚打来电话,告诉他一个消息,一所美国大学正在招收亚洲籍留学生。那时,“美国”在杨旭的脑子里只是一堆历史知识——“独立宣言”、“南北战争”、“林肯”……他从没想过要飘洋过海,到美国完成大学学业。
在当时,出国留学,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才能有这样的机会,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几乎没有听说过。是否去美国读大学,杨旭的家人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杨旭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出去闯闯好。”
底特律,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杨旭就读的GMI工程管理学院就位于这里。
GMI工程管理学院坐落于底特律西北方向100公里处的弗林特市第三大道1700号。GMI工程管理学院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出外实习的教育模式。入学半年后,杨旭就面临实习单位的选择。
1986年5月,学校提供了一份名单,供新生选择实习单位时参考。在这份名单上,赫然出现的一个名字“Intel”(英特尔)引起了他的兴趣。
“你们招人更看中过去的经验,还是未来的潜力?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如潮的应聘队伍里,这个大一新生的洪亮声音,引起了英特尔主考官的注意。
一星期后,杨旭接到来自英特尔的邀请,他成为英特尔底特律办事处的一名实习生。4年后,杨旭结束实习生涯时,办事处老板送给他一句话:“你应该在Intel干下去,而且最好去做销售。”
搏击中国市场的“英特尔金童”
1990年7月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后,25岁的杨旭飞越广阔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来到美国第十大州俄勒冈州,以正式员工的身份,进入英特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总部报到之后,杨旭被分到系统部。
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当时所有在美国打拼的中国人面临的共同问题。25岁的杨旭很快切实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
杨旭刚进系统部时,公司要求新员工写一份工作计划书。杨旭洋洋洒洒地写了近万字。几天后,杨旭被部门经理叫到办公室,部门经理把那份长篇计划书交还给杨旭,要求他重写一份:“我要的是一份工作计划,而不是长篇小说。说清楚你下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你会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些目标,并且要把这些工作量化以便今后评估,如此而已。”
这件事让杨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美企业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它成为杨旭真正理解美国企业文化的敲门砖。很快,杨旭便凭着出色的业绩赢得公司上下的喜爱,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英特尔金童”。
1995年10月,在时任英特尔中国总经理陈朝益的力荐下,杨旭获得了在中国工作6个月的机会,负责开拓英特尔处理器的中国市场。命运再次把杨旭的人生,与祖国的信息产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国内的机会确实要比美国激动人心得多。”杨旭回忆,“在英特尔学到的东西统统能派上用场,当时我简直兴奋极了,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
那时,在国内,个人电脑才开始普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都是国外品牌,由于国外企业设立的中国分公司没有权限决定是否采用英特尔处理器,所以,对杨旭和英特尔来说,商机掌握在国内厂商手中,而国内厂商却只占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杨旭坚信:只有通过扶持国内企业,扩大国产电脑品牌的市场份额,才能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只有国内品牌电脑发展壮大,英特尔才能成功。于是,杨旭力主扶持国内厂商,通过推动“奔腾”替代“486”,逐步扩大英特尔在中国的版图。
这样的“本土化”策略,在英特尔中国公司内部遭到空前反对。在4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中,除杨旭外,2人坚决反对,持中立态度的人只说了一句:“我不知道,让我做我就做。”
杨旭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杨旭成天翻着这10%的客户资料,契机,终于在这10%里产生了:杨元庆就在名单之中。
杨元庆,现任联想集团董事长。1995年前后,杨元庆靠做打印机销售崭露头角,被当时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委任为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
在一次客户会议上,杨旭认识了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传奇人物,两人一见如故。
在杨元庆的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杨旭的身影。说服这位联想少帅同意全面采用英特尔的“奔腾”微处理器,是杨旭获胜的最大王牌。
1995年12月底,杨旭接到杨元庆的电话:“‘486’的库存已经没有多少了,明年我准备上‘奔腾’,全线压上。”
1996年年初,联想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万元奔腾”风暴,这场风暴,既成就了联想的霸主地位,也成就了英特尔在中国的霸主地位。
当年,面对统计数据,杨旭的心踏实了:“奔腾”机型已占据中国内地65%的电脑市场份额。仅联想的“奔腾”机,就卖出20万台。第二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同时,“联想”超过“康柏”和“IBM”,成为中国内地电脑市场的第一霸主。联想和英特尔的携手,让杨旭打赢了这场艰难的市场之战。
2006年12月20日,英特尔公司首席销售与市场官马宏升从美国带来一个重大消息: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区正式升级为独立销售与市场地区,与北美、日本、亚太等其他4个独立大区平级。杨旭成为中国大区第一任总经理,同时升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
而今,位高权重的杨旭并不满足。“旭”,就是初出的阳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重庆崽儿杨旭的“英特尔式”成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