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完美状态。”因此,一个人是否健康,要从他(她)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在现今人们满足孩子身体健康已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往往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被引起重视。所以社会各界人士在关注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山东省近期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每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另一项针对初中学生进行的深入调查表明,在情绪和行为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14.1%,5.1%的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而从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据山东省妇联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显示,城市、县城、农村的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依次为8.1%、7.8%和19.8%。专家认为,在农村,仍然保留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导致农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重于城市儿童。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是说,家长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毋庸置疑,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孩子成功的第一要素。为此我们应避开家庭教育的误区:“攀比成凤”、“不准失败”、“强行塑造”、“溺爱盛行”、“放任不管”“短期功利”。我们不能把教育定在“成材”上,而是定位在人生“幸福成功”上。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它方面不行。我们要抛弃心中那期待评价孩子的标准,还孩子一个真实的我,然后点滴引导、培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不可无,但不要将“龙”、“凤”的发展定为一种模式,更不要“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父母给予子女的,应是一份完整、理智的爱;一份以关怀为起点,理解为基础,尊重信任为核心,严格要求为原则的爱。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暴力行为,而放任不管孩子,最终人生的快乐、幸福将离你远去,陪伴你的将是夜不成眠与忧郁。所以,作为人父,作为人母,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有持续发展,持续成长的动力,以便将来让其成功而幸福的过一生,短期功利是扼杀孩子心灵的刽子手,是制造“压缩饼干”的工厂。我们要打开孩子求知成长的“内发动机”用热情、艺术的话语对孩子说出“好孩子,你能行”。“少唠叨,多引导”,“良暗示、直通心”,“先进入、后导出”。博大、开明的家长都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入广泛地孩子展开心灵的对话,探讨人生观、世界观,给予健康、宽容的抚慰,消除压抑,驱散心中的烦闷,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心灵的纯净与愉悦,从而由衷地萌发出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同时,学校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再加上家庭“老母鸡式”的教育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题越来越突出。每个孩子各有特色,自身个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素质教育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使每个孩子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包括所谓“差生”,素质教育离开对“差生”的关注与转化,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教育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至于教师,则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优秀的教师都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既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又能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经常主动以朋友方式与学生探讨实践适应新世纪教育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活课堂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但要在德、智、体等方面教育好孩子,而且还要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也不忘给自己不断地“充电”,为培养健康的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开拓,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自制。孩子的心灵处在舒展还是压抑的状态下,将是能能否成材的关键。孩子在心灵舒展的状态下,才能愉快的学习成长,达到一种“飞”的境界,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的“爬”。素质教育呼唤民主,呼唤平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作为教育者,要容得下那些学习较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者的宽容会让孩子成长空间更大。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成长需求。成功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但大家想过没有,了解孩子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尊重孩子。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呢?首先要人格平等,向孩子学习、请教;再者是权利自由,要解放孩子。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没有反思过:当时我们说话的态度、言行、和内容能否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愿望?如果不行的话,敬请大家赶快改变你说话的内容、方式、方法。否则,随着你这种教育的深入,孩子情感的闸门就慢慢向你关闭了,只要一对你关闭,你就走进不了孩子的心灵,更走不出教育的误区。教育就不会成功。成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具备成功者的心态、理念和成功者的潜质。当我们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起作用。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只有教育得法,那我们孩子将来的人生才能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约、与快乐有约。
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天下每一个仁父慈母的希望。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请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让他们纵情放飞理想和希冀,课本仅仅是基础知识,户外才是丰富知识的源泉,社会才是锻炼才智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成功素质教育》 陈 峰
据山东省近期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每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另一项针对初中学生进行的深入调查表明,在情绪和行为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14.1%,5.1%的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而从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据山东省妇联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显示,城市、县城、农村的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依次为8.1%、7.8%和19.8%。专家认为,在农村,仍然保留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导致农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重于城市儿童。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是说,家长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毋庸置疑,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氛围是孩子成功的第一要素。为此我们应避开家庭教育的误区:“攀比成凤”、“不准失败”、“强行塑造”、“溺爱盛行”、“放任不管”“短期功利”。我们不能把教育定在“成材”上,而是定位在人生“幸福成功”上。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它方面不行。我们要抛弃心中那期待评价孩子的标准,还孩子一个真实的我,然后点滴引导、培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不可无,但不要将“龙”、“凤”的发展定为一种模式,更不要“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父母给予子女的,应是一份完整、理智的爱;一份以关怀为起点,理解为基础,尊重信任为核心,严格要求为原则的爱。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暴力行为,而放任不管孩子,最终人生的快乐、幸福将离你远去,陪伴你的将是夜不成眠与忧郁。所以,作为人父,作为人母,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有持续发展,持续成长的动力,以便将来让其成功而幸福的过一生,短期功利是扼杀孩子心灵的刽子手,是制造“压缩饼干”的工厂。我们要打开孩子求知成长的“内发动机”用热情、艺术的话语对孩子说出“好孩子,你能行”。“少唠叨,多引导”,“良暗示、直通心”,“先进入、后导出”。博大、开明的家长都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入广泛地孩子展开心灵的对话,探讨人生观、世界观,给予健康、宽容的抚慰,消除压抑,驱散心中的烦闷,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心灵的纯净与愉悦,从而由衷地萌发出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同时,学校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再加上家庭“老母鸡式”的教育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题越来越突出。每个孩子各有特色,自身个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素质教育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在性和差异性,使每个孩子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包括所谓“差生”,素质教育离开对“差生”的关注与转化,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教育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至于教师,则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优秀的教师都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既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又能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经常主动以朋友方式与学生探讨实践适应新世纪教育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活课堂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但要在德、智、体等方面教育好孩子,而且还要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也不忘给自己不断地“充电”,为培养健康的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开拓,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自制。孩子的心灵处在舒展还是压抑的状态下,将是能能否成材的关键。孩子在心灵舒展的状态下,才能愉快的学习成长,达到一种“飞”的境界,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的“爬”。素质教育呼唤民主,呼唤平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作为教育者,要容得下那些学习较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者的宽容会让孩子成长空间更大。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成长需求。成功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但大家想过没有,了解孩子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尊重孩子。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呢?首先要人格平等,向孩子学习、请教;再者是权利自由,要解放孩子。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没有反思过:当时我们说话的态度、言行、和内容能否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向上的愿望?如果不行的话,敬请大家赶快改变你说话的内容、方式、方法。否则,随着你这种教育的深入,孩子情感的闸门就慢慢向你关闭了,只要一对你关闭,你就走进不了孩子的心灵,更走不出教育的误区。教育就不会成功。成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具备成功者的心态、理念和成功者的潜质。当我们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起作用。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只有教育得法,那我们孩子将来的人生才能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约、与快乐有约。
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天下每一个仁父慈母的希望。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请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让他们纵情放飞理想和希冀,课本仅仅是基础知识,户外才是丰富知识的源泉,社会才是锻炼才智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成功素质教育》 陈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