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是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
别人用异样眼光盯着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几大国争夺北极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当然这些报道中还没有扯上中国,因为中国对北极的研究局限在科考范围。不过,最近瑞典一家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分析中国进军北极动向的报告,引发了世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
3月1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评估“中国进军北极”的报告中说,中国经济依赖出口,如果通往欧洲和北美的航程缩短,可降低中国从非洲和美洲运输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成本。报告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域夏季大型船只逐渐可以通行,如果穿过白令海峡的北极航线能够开通,从上海到德国汉堡间的航行距离,将比途经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缩短约6400公里,而且通过北极航线还可省去为防海盗而支付的高昂保险费。届时,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再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重心将再次发生改变。
一些科学研究预测,从现在起到2060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西北的冰川会在夏季完全融化。瑞典方面的报告称,随着北极冰川逐渐消融这一千古良机的出现,中国“正准备加入开发北极的争夺战”。
其实,这一报告对中国进军北极只是一种趋势的分析,并没有提供证据。不过,由于报告的撰写者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因此一经公布,就引发关注。英国路透社、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做了报道,雅虎英文网还曾把这条新闻放在了首页头条位置。 路透社对此评论说,中国正加大努力,争取在北极未来航运与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日本共同社甚至称,为了开拓北极航线和开发资源,中国已开始建造最新型的破冰船。
中国使不上劲
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因此,北极问题实质上是海洋问题。而围绕在北极的几个国家早就抢先动手了,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均向联合国提出对北极的领土要求。而俄罗斯方面表现最为高调,不仅积极搜集有利地质证据,甚至将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洋底,以先声夺人的手法为自己在这场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加拿大不甘落后,抢先绘制北极地图。根据这一项目,加拿大政府计划5年内投资1亿美元,绘制加拿大北部能源和矿藏地图。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3年结束。美国更加老到,它的科考勘探早已铺开,但是做得很隐秘。美国的科考活动既不插国旗,也不高调宣示主权,却利用俄罗斯和加拿大高调亮相做“掩护”,躲开了大多数媒体的聚焦点。但美国知道,北极问题涉及的国家如此多,利益纠葛这么大,到时候各国多半还是要坐下来慢慢谈判,合作寻求出路,而这种“国际机制建构”,更是美国的拿手好戏。
中国尽管离北极遥远,但北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于非北极国家却身处北半球的中国,利益处处可见。例如,影响我国四季气候的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是全球两大冷源之一的北极,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而吹向中国。毫无疑问,北极深刻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有必要深究其机理。
北极航道对于中国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国外贸大部分途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条航道因为大国控制和海盗猖獗,安全系数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而且苏伊士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近年壅塞现象严重,北极航道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王建忠说,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是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能源需求增大,对运输航道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避免受到海盗的袭击,合理利用北极这条通道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重大利益,不应因距离原因而取“局外中立”。 实际上,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很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表面上看,北极国家对其他国家是敞开的,他们都声称欢迎国际合作,但事实上,五国都想把其他国家拒之门外。中国从2007年开始向北极理事会申请成为观察员,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够获准加入。目前中国只在挪威所属的斯瓦尔巴群岛设置了观测基地。
中国的北极参与度现在还很低,在众多北极国际机构中只参加了北极理事会、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少数几个。北极问题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在许多北极论坛和国际会议上很少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这既不利于我们了解北极国家的政策趋势,也无法向国际社会传达我们的声音。
有分析人士指出,与美国、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相比,中国在确保北极权益方面在国际法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中国担心自己的“积极姿态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因而一直表现低调。
尽管北京采取了低调态度,但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对北极有一项明确的计划,即准备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并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认为,中国在北极问题上要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战术手段。中国可以成立一个北极工作小组,确定自己的北极问题战略,然后可以成立一个“北极智库”,专门研究跟北极相关的所有事情,包括天文、地理、资源、经济、外交、国防、种族等问题。
别人用异样眼光盯着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几大国争夺北极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当然这些报道中还没有扯上中国,因为中国对北极的研究局限在科考范围。不过,最近瑞典一家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分析中国进军北极动向的报告,引发了世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
3月1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评估“中国进军北极”的报告中说,中国经济依赖出口,如果通往欧洲和北美的航程缩短,可降低中国从非洲和美洲运输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成本。报告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域夏季大型船只逐渐可以通行,如果穿过白令海峡的北极航线能够开通,从上海到德国汉堡间的航行距离,将比途经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缩短约6400公里,而且通过北极航线还可省去为防海盗而支付的高昂保险费。届时,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再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重心将再次发生改变。
一些科学研究预测,从现在起到2060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西北的冰川会在夏季完全融化。瑞典方面的报告称,随着北极冰川逐渐消融这一千古良机的出现,中国“正准备加入开发北极的争夺战”。
其实,这一报告对中国进军北极只是一种趋势的分析,并没有提供证据。不过,由于报告的撰写者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因此一经公布,就引发关注。英国路透社、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做了报道,雅虎英文网还曾把这条新闻放在了首页头条位置。 路透社对此评论说,中国正加大努力,争取在北极未来航运与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日本共同社甚至称,为了开拓北极航线和开发资源,中国已开始建造最新型的破冰船。
中国使不上劲
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因此,北极问题实质上是海洋问题。而围绕在北极的几个国家早就抢先动手了,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均向联合国提出对北极的领土要求。而俄罗斯方面表现最为高调,不仅积极搜集有利地质证据,甚至将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洋底,以先声夺人的手法为自己在这场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加拿大不甘落后,抢先绘制北极地图。根据这一项目,加拿大政府计划5年内投资1亿美元,绘制加拿大北部能源和矿藏地图。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3年结束。美国更加老到,它的科考勘探早已铺开,但是做得很隐秘。美国的科考活动既不插国旗,也不高调宣示主权,却利用俄罗斯和加拿大高调亮相做“掩护”,躲开了大多数媒体的聚焦点。但美国知道,北极问题涉及的国家如此多,利益纠葛这么大,到时候各国多半还是要坐下来慢慢谈判,合作寻求出路,而这种“国际机制建构”,更是美国的拿手好戏。
中国尽管离北极遥远,但北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于非北极国家却身处北半球的中国,利益处处可见。例如,影响我国四季气候的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是全球两大冷源之一的北极,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而吹向中国。毫无疑问,北极深刻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有必要深究其机理。
北极航道对于中国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国外贸大部分途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条航道因为大国控制和海盗猖獗,安全系数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而且苏伊士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近年壅塞现象严重,北极航道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王建忠说,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是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能源需求增大,对运输航道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而且避免受到海盗的袭击,合理利用北极这条通道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重大利益,不应因距离原因而取“局外中立”。 实际上,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很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表面上看,北极国家对其他国家是敞开的,他们都声称欢迎国际合作,但事实上,五国都想把其他国家拒之门外。中国从2007年开始向北极理事会申请成为观察员,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够获准加入。目前中国只在挪威所属的斯瓦尔巴群岛设置了观测基地。
中国的北极参与度现在还很低,在众多北极国际机构中只参加了北极理事会、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少数几个。北极问题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在许多北极论坛和国际会议上很少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这既不利于我们了解北极国家的政策趋势,也无法向国际社会传达我们的声音。
有分析人士指出,与美国、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相比,中国在确保北极权益方面在国际法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中国担心自己的“积极姿态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因而一直表现低调。
尽管北京采取了低调态度,但一些国外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对北极有一项明确的计划,即准备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并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
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认为,中国在北极问题上要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战术手段。中国可以成立一个北极工作小组,确定自己的北极问题战略,然后可以成立一个“北极智库”,专门研究跟北极相关的所有事情,包括天文、地理、资源、经济、外交、国防、种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