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要处理好市与矿、工与农、内与外、近与远、保与劳、创与守、取与予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6-0038-0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真正解决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市与矿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产物,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矿区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但一般来说都隶属国家或省(区)有关工业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城市政府难以参与矿区企业的资源开发活动,矿区企业也不参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经济转型,必须克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必须强调市矿联合,实行城市政府对辖区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统筹配置。资源型城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也因矿业萎缩而衰、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转。因此,矿区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和基本标志。但矿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承担发展接替产业的任务,只重视矿区经济转型难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的目的。实践表明,城市和矿区,兴于结合、衰于分离。市矿结合得好,发展就快;市矿结合得不好,发展就慢。市和矿是利益共同体、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兴俱兴,一衰俱衰,唇齿相依,相依为命。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把城市和矿区作为一个经济板块,而不应该视为两个经济板块。市与矿,要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转型,共富裕。把加快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视为市和矿的共同职责和使命。要拆掉市矿之间的篱笆,融合起来,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和衷共济,共苦共难,共兴共荣。
二、工与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是惟一的答案。所以,需要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辽宁省阜新市依据气候、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及流通业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确定为替代产业发展的方向,把绿色食品深加工业作为接替产业来培植,值得类似城市学习和借鉴。辽宁省阜新市以建设农业园区为依托,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使职工实现“退二进一”。朱镕基同志曾在2002年8月5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472期上刊登的《“枯竭”的阜新如何复兴》一文上批示:“看来阜新的发展方向找对了。”在引导职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问题上,要抵制那种“工人变农民”的非议。要以下岗职工能否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来源为标准,论得失、看成败,不应把“工人变农民”与农村的城市化对立起来,论进退、定功过,否则就背离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开辟农村就业领域,培植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工农统筹、总体推进。既要考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向一产业转移,重新就业,又要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排。要工农兼顾,避免导致工农矛盾。
三、内与外的关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内力、外力并用,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力而不依赖外力。经济转型事关资源型城市的生死存亡,也是市矿的中心工作,责任在市矿,关键是整合市矿的力量,发扬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的精神,上下一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作为城市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组织社会各界多调查、多研究、多探索、多论证、多提出一些有利于制定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措施和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争取国家和所在省(区)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经济转型,大搞招商引资。要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要借助区域以外的力量推进转型,重点是挂靠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争取智力支持;与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促进企业联合、劳务输出以及实现部分职工迁居就业,同时,更好地利用外埠的市场牵动接替产业发展。
四、近与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历史形成的困难和遗留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与复兴,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经济转型之初,要组织精干力量,搞好调查研究,尽快编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既要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力争尽快取得成效,确保实现经济转型的良好开局;又要从长计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又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市矿都要想转型之所想、急转型之所急、谋转型之所需,都要出促转之谋,献快转之计,必须自加压力,只争朝夕,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子积累经验。
五、保与劳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失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顺利进行的重要配套措施。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是资源型企业及其所在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将出现企业破产、闭矿关井、职工下岗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妥善安置企业职工。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社会才稳定,转型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保障水平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覆盖城市居民的最大“安全网”。
六、创与守的关系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资源型城市都有辉煌的历史,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人们对资源型产业也形成了依恋情结。由此,许多人的思想局限于贡献上,倾向于向国家要,等着国家给;许多人只想在传统资源型产业上再创业绩,不愿转岗、不肯转业,不求有所作为。这些问题都给经济转型带来了阻力。因此,资源型城市的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居危思进,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魄力,做到与时俱进,有朝气,不能暮气沉沉;敢打敢拼,有锐气,不能惰性十足;清清白白,有正气,不能沾染邪气。要敢想、敢创、敢试,敢吃“螃蟹”;要不怕挨批评、不怕丢官帽、不怕丢选票。要坚决破除等靠思想,切实做到眼睛向内挖掘潜力,主动进取,在发展接替产业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凡是确定的事情,都要扎扎实实落实,早见成效,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赢得国家的支持和群众的参与。
七、取与予的关系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主导产业萎缩而困难重重,特别是贫困人数多,财政紧张,建设资金不足,税收压力大。这些城市急需大量的予。所以,要坚持欲取先予原则,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社保补贴资金,促进其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重视把资源型城市的大项目纳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加速其接替产业的形成;减免国家税收,培养税源、涵养财源,切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应该看到,予的同时也是取。给予人民群众扶贫帮困物资和资金,可以赢得民心,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最大的取。当然,国家要严格监督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考察其使用效益,确保扶持作用最大化。
(本文作者:中共辽宁省阜新市委副书记)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6-0038-0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真正解决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市与矿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产物,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矿区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但一般来说都隶属国家或省(区)有关工业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城市政府难以参与矿区企业的资源开发活动,矿区企业也不参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经济转型,必须克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必须强调市矿联合,实行城市政府对辖区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统筹配置。资源型城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也因矿业萎缩而衰、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转。因此,矿区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和基本标志。但矿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承担发展接替产业的任务,只重视矿区经济转型难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的目的。实践表明,城市和矿区,兴于结合、衰于分离。市矿结合得好,发展就快;市矿结合得不好,发展就慢。市和矿是利益共同体、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兴俱兴,一衰俱衰,唇齿相依,相依为命。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把城市和矿区作为一个经济板块,而不应该视为两个经济板块。市与矿,要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转型,共富裕。把加快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视为市和矿的共同职责和使命。要拆掉市矿之间的篱笆,融合起来,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和衷共济,共苦共难,共兴共荣。
二、工与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是惟一的答案。所以,需要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辽宁省阜新市依据气候、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及流通业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确定为替代产业发展的方向,把绿色食品深加工业作为接替产业来培植,值得类似城市学习和借鉴。辽宁省阜新市以建设农业园区为依托,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使职工实现“退二进一”。朱镕基同志曾在2002年8月5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第472期上刊登的《“枯竭”的阜新如何复兴》一文上批示:“看来阜新的发展方向找对了。”在引导职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问题上,要抵制那种“工人变农民”的非议。要以下岗职工能否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来源为标准,论得失、看成败,不应把“工人变农民”与农村的城市化对立起来,论进退、定功过,否则就背离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开辟农村就业领域,培植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工农统筹、总体推进。既要考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向一产业转移,重新就业,又要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排。要工农兼顾,避免导致工农矛盾。
三、内与外的关系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内力、外力并用,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力而不依赖外力。经济转型事关资源型城市的生死存亡,也是市矿的中心工作,责任在市矿,关键是整合市矿的力量,发扬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的精神,上下一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作为城市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组织社会各界多调查、多研究、多探索、多论证、多提出一些有利于制定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措施和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争取国家和所在省(区)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经济转型,大搞招商引资。要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要借助区域以外的力量推进转型,重点是挂靠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争取智力支持;与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促进企业联合、劳务输出以及实现部分职工迁居就业,同时,更好地利用外埠的市场牵动接替产业发展。
四、近与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历史形成的困难和遗留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与复兴,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经济转型之初,要组织精干力量,搞好调查研究,尽快编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既要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力争尽快取得成效,确保实现经济转型的良好开局;又要从长计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又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市矿都要想转型之所想、急转型之所急、谋转型之所需,都要出促转之谋,献快转之计,必须自加压力,只争朝夕,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子积累经验。
五、保与劳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失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顺利进行的重要配套措施。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是资源型企业及其所在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将出现企业破产、闭矿关井、职工下岗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妥善安置企业职工。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社会才稳定,转型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保障水平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覆盖城市居民的最大“安全网”。
六、创与守的关系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资源型城市都有辉煌的历史,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人们对资源型产业也形成了依恋情结。由此,许多人的思想局限于贡献上,倾向于向国家要,等着国家给;许多人只想在传统资源型产业上再创业绩,不愿转岗、不肯转业,不求有所作为。这些问题都给经济转型带来了阻力。因此,资源型城市的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居危思进,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魄力,做到与时俱进,有朝气,不能暮气沉沉;敢打敢拼,有锐气,不能惰性十足;清清白白,有正气,不能沾染邪气。要敢想、敢创、敢试,敢吃“螃蟹”;要不怕挨批评、不怕丢官帽、不怕丢选票。要坚决破除等靠思想,切实做到眼睛向内挖掘潜力,主动进取,在发展接替产业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凡是确定的事情,都要扎扎实实落实,早见成效,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赢得国家的支持和群众的参与。
七、取与予的关系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主导产业萎缩而困难重重,特别是贫困人数多,财政紧张,建设资金不足,税收压力大。这些城市急需大量的予。所以,要坚持欲取先予原则,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社保补贴资金,促进其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重视把资源型城市的大项目纳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加速其接替产业的形成;减免国家税收,培养税源、涵养财源,切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应该看到,予的同时也是取。给予人民群众扶贫帮困物资和资金,可以赢得民心,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最大的取。当然,国家要严格监督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考察其使用效益,确保扶持作用最大化。
(本文作者:中共辽宁省阜新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