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介】
李立祥,少年时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国画,受秦仲文、马耀华等先生的教导。1968年下乡到草原,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0年到雍和宫工作至今。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绿化基金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首都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诗书画院特邀院士,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
当听说要采访李立祥老师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下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是多年前的笔会上的一面之缘,但我对他的爽朗与随和至今印象深刻。这种爽朗源自内心、这种随和自然流露。我想立祥老师身上的这些特质一定和他的人生经历大有关系。
学画少年宫
李立祥自上小学起,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常和小画友们到景山公园写生。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李立祥考进了少年宫国画组。教国画的是马耀华老师,他总是笑容可掬,先问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才正式上课。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学画没有现成的墨汁,所以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研墨。李立祥用的是父亲买的“五百斤油”或“金不换”墨块儿,在砚台内一圈圈地研,直到墨香味儿飘散出来方止。
时至今日,李立祥还清晰地记得学习画牵牛花的那次,马老师一笔笔辅导——章法的虚实,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李立祥眼瞅着墨汁在宣纸上渐渐洇染开,感觉神奇而美妙。
草原笔下有真情
1968年,李立祥下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一待就是二十几年。他曾与牧民一样放牧打草,逐水草而居,大草原艰辛而又诗样的生活,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牧民淳厚的民风、简朴的生活、乐观的性格哺育着他,他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体验着大草原与人内在的精神升华。
立祥老师说:“画草原,要求艺术家将自己的灵魂与草原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即以心交天地,以情动造化,物与心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数年来,李立祥画画停停,作品锱铢积累。时日久了,他渐渐发现自己经常表达的画境,出现在笔下的,多数是草原上最常见的事物:牧人、马、牛羊、太阳、草地、河流,仅此而已。于是,他重新审视自己,将这些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展出于各地和登载于各类书籍与报刊的小品画,就有了2002年在京城太庙内的《草原系列画展》,后来的《羊年画羊展》以及在日本名古屋的个人画展等,就有了两本图文并茂的画集《雍和宫与草原》《雍和草原情》,就有了内蒙古卫视等访谈节目。当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看过李立祥的画展后对他说:“你把大草原搬到了北京。”
雍和宫里悟禅意
上世纪80年代末,李立祥由内蒙古调回北京,在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工作。在此之前的1981年,雍和宫已经作为宗教场所,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作为旅游胜地对外开放。李立祥到这里后刚开始是从事文物管理,后又负责雍和宫研究室的工作。他终日与雍和宫相伴,以心读着这座古寺,看到那层层殿顶,由低至高,飞檐峰脊,恢宏庄严,还有上面熠熠生辉的五座金色的小塔,以及随风飘来的阵阵梵铃声,那种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时刻激励着他的创作灵感。
走进雍和宫,一干就是20多年,虽说绘画时间少了,但李立祥说:“文化艺术是相通的,雍和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对这些文化的探究,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特别是佛学,会让你的艺术思维、创作意识、下笔的感觉有所改变,让你的艺术作品更加体现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2015年1月17日下午,“李立祥禅意绘画鉴赏”讲座在北京世纪和生艺术馆举办。现场,李立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创作的人物、草原以及传统题材绘画作品,讲解“禅意”在绘画中的体现。李老师说:追求禅意首先就要把心中的条条框框破除,要在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下去作画,这样笔下的人物、山水、树木才能有自己独具的生气和特点,画者才能在绘画过程中将平日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此外,李老师特别强调“书画同源”之说。他说绘画就像写字一样,要一笔一笔地去“写”,而不是有意识地“画”。书画要讲究韵味与意境,拒绝匠气,只有这样,才能将佳作留存于世。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李立祥,少年时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国画,受秦仲文、马耀华等先生的教导。1968年下乡到草原,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0年到雍和宫工作至今。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绿化基金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首都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诗书画院特邀院士,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
当听说要采访李立祥老师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下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是多年前的笔会上的一面之缘,但我对他的爽朗与随和至今印象深刻。这种爽朗源自内心、这种随和自然流露。我想立祥老师身上的这些特质一定和他的人生经历大有关系。
学画少年宫
李立祥自上小学起,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常和小画友们到景山公园写生。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李立祥考进了少年宫国画组。教国画的是马耀华老师,他总是笑容可掬,先问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才正式上课。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学画没有现成的墨汁,所以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研墨。李立祥用的是父亲买的“五百斤油”或“金不换”墨块儿,在砚台内一圈圈地研,直到墨香味儿飘散出来方止。
时至今日,李立祥还清晰地记得学习画牵牛花的那次,马老师一笔笔辅导——章法的虚实,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李立祥眼瞅着墨汁在宣纸上渐渐洇染开,感觉神奇而美妙。
草原笔下有真情
1968年,李立祥下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一待就是二十几年。他曾与牧民一样放牧打草,逐水草而居,大草原艰辛而又诗样的生活,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牧民淳厚的民风、简朴的生活、乐观的性格哺育着他,他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体验着大草原与人内在的精神升华。
立祥老师说:“画草原,要求艺术家将自己的灵魂与草原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即以心交天地,以情动造化,物与心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数年来,李立祥画画停停,作品锱铢积累。时日久了,他渐渐发现自己经常表达的画境,出现在笔下的,多数是草原上最常见的事物:牧人、马、牛羊、太阳、草地、河流,仅此而已。于是,他重新审视自己,将这些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展出于各地和登载于各类书籍与报刊的小品画,就有了2002年在京城太庙内的《草原系列画展》,后来的《羊年画羊展》以及在日本名古屋的个人画展等,就有了两本图文并茂的画集《雍和宫与草原》《雍和草原情》,就有了内蒙古卫视等访谈节目。当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看过李立祥的画展后对他说:“你把大草原搬到了北京。”
雍和宫里悟禅意
上世纪80年代末,李立祥由内蒙古调回北京,在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工作。在此之前的1981年,雍和宫已经作为宗教场所,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作为旅游胜地对外开放。李立祥到这里后刚开始是从事文物管理,后又负责雍和宫研究室的工作。他终日与雍和宫相伴,以心读着这座古寺,看到那层层殿顶,由低至高,飞檐峰脊,恢宏庄严,还有上面熠熠生辉的五座金色的小塔,以及随风飘来的阵阵梵铃声,那种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时刻激励着他的创作灵感。
走进雍和宫,一干就是20多年,虽说绘画时间少了,但李立祥说:“文化艺术是相通的,雍和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对这些文化的探究,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特别是佛学,会让你的艺术思维、创作意识、下笔的感觉有所改变,让你的艺术作品更加体现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2015年1月17日下午,“李立祥禅意绘画鉴赏”讲座在北京世纪和生艺术馆举办。现场,李立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创作的人物、草原以及传统题材绘画作品,讲解“禅意”在绘画中的体现。李老师说:追求禅意首先就要把心中的条条框框破除,要在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下去作画,这样笔下的人物、山水、树木才能有自己独具的生气和特点,画者才能在绘画过程中将平日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此外,李老师特别强调“书画同源”之说。他说绘画就像写字一样,要一笔一笔地去“写”,而不是有意识地“画”。书画要讲究韵味与意境,拒绝匠气,只有这样,才能将佳作留存于世。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