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智育的关系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待体育和智育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一种认为体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另一种认为体育与智育是相互排斥、相互干扰的。其实,这两种认识都存在着片面性。前者只看到体育和智育统一的一面,而后者则又只看到体育和智育对应性的一面。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即系统),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对立统一存在于这一整体之中,换句话说,对立统一性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一切系统的本质属性)。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校体育卫生保健两个部分。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卫生是以保健和治病来保护学生的健康。两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体育对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强弱盛衰的大问题,通过体育活动,一是能促进机体形态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加强,二是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三是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四是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好为智育发展提供了保证,体育本身直接包含有智育的内容。如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学习生理发展及体育卫生知识。此外,从体育和智育的关系来看,体育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为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物质基础。体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
  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智育是社会文明进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教育及教育家都很重视智育。我国古代教育中,包括有“六书”、“九数”、“医学”、“算学”等智育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古西腊、雅典的教育中以语法、修辞、算术、天文、口训、音乐等为学校的智育内容。智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智育的职能就是把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智力的成果、传递给下一代,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和智力,并使下一代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科学和技术,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促使社会文明不断进化,智育是促进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研究体育与智育的关系时,不仅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而且也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对立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其对立因素的转化和充分发挥其统一性的作用,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人材培养的质量服务。
  
  一、体育与智育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性是一切事物最本质的特性。一切事物无一不以其有关组成部分的对立统一存在着,并以此作为内部根据,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使事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运动变化。
  学校教育是由德育、智育、美育几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于
  学校教育这一系统之中。将体育和智育的对立统一性简要分述如下:
  
  (一)体育与智育的统一性
  1、体育和智育是互为依存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反之,就学校教育来说,对一个丧失智力的白痴,是根本无法进行教育的。
  2、体育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人体的正常发展,当然也促进大脑的发育,有利学生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发育健全的脑是学生从事学习和思维的物质基础。
  3、适宜的体育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有助于消除学习神经中枢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据研究,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而这90%的潜力,很大部分存在于大脑右半球。
  
  (二)、体育与智育的对立性
  1、体育与智育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实现各自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条件。这样差别就构成了矛盾的对立性的依据。
  2、体育与智育在体力和精力上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体育运动时,肌肉工作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这些血液量。过度运动引起全身性的疲劳,使大脑边缘系统产生休息(包括睡眠)的要求。反之,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消耗学生的巨大精神和体力,给体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妨碍学生的健康。再者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实现二者的目标,各自都需要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就必然造成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相互干扰。
  3、体育与智育在物力、财力及领导精力上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一所学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发展智育和体育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及物质条件的保证,都需要领导花精力去抓。一个领导的精力本身又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政策、经费、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处理上述问题稍有不当,也将加深体育与智育的对立。
  
  二、造成智育与体育相互干扰的主要外因
  
  智育与体育存在着内在的对立关系,但这种内在的对立关系,发展成为外在的实际上的相互干扰是有其外部条件的(即外因)。
  当前,在我国,这样相互干扰的主要倾向,表现为智育对体育的排挤与削弱。根据我校2003年度学生体格检查表明:应测人数中,初职300人、中职200人,实测人数初职300人、中职198人,合格率76.8%,不合格占23.2%,其中在不合格中有6%患近视眼,13%体重不合格,4.2%受身体体型的限制。这一状况绝非是我校的个别现象,而是带有相当普遍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另一种情况,即个别学校的运动队训练,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
  造成这种相互干扰的主要外因大致有:
  
  (一)、教育政策不够落实
  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要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使学生全面发展,除了要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外,还必须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作保证。学生(包括家长),希望子女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这是可以理解的,符合社会需要,一所学校,要求在各方面都能明列前矛,也是无可指责的,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在当前尚未制定出一套全面评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与办法的现实情况下,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抓素质教育,减负、新课标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升学率、统考成绩不可避免地成了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作为评定某一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所以,近几年来虽说在抓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出现,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然而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都有增无减,对素质教育只口头讲,不抓落实。
  为什么追求升学率会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为什么德育和体育就不能像智育那样,通过升学考试100%分类记入总分,这一杠杆得到加强呢?除在教育思想上乏缺全面观点外,显然是由于德育和体育在升学考试中无需像智育那样得到全面、严格的考核。在录取新生时,主要选择智育之优而录取,正是由于我们在招生办法上,存在一些不足,从而加深了德、智、体、美之间的矛盾,产生重智轻德、体、美的社会现象。
  
  (二)教育经费的限制
  要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智育)和政治思想工作(德育)与体育的效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作保障。但目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没有更多的经费来办教育,因此,在有限的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存在主观上的认识问题,但确实也存在客观上的实际困难。从全国绝大多数学校体育经费开支,都不足教育经费的2%。因而,要改变学校体育器材,场地的不足状况,暂时还难以做到,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的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体育器材相应得到部分配备。
  
  (三)教育主体的不同倾向性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出于各种考虑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德、智、体、美存在不同的倾向性,从而导致他们对德、智、体、美采取不同的态度,影响着他们自觉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导致了几种不同的教育效果。
  三、促进体育与智育对立因素的转化,充分发挥体育与智育统一性的作用
  任何矛盾双方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分析研究体育与智育的对立统一性,其目的就在于把握体育与智育的矛盾规律,为促进体育与智育对立因素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变相互排斥和相互干扰的因素为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因素,充分发挥体育与智育的统一性的作用。
  1、尽快完善和落实教育政策。建议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总分。并加考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试,把总分记入升学分数。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标准和办法,并付诸实施。
  2、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合理分配和使用经费,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可以因地制宜,修整完善基本的体育设施,简易跑道、砂坑、爬杠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
  3、学校要按大纲要求安排课程表。落实课间操、早操、课外活动时间,按规定开足课时,主管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总负担,运动负荷,每天保证学生1小时左右的锻炼时间。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目标,而且还能对文化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4、对代表队应采取特殊培养的方法,科学地安排练习时间,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运动成绩的全面提高,创造优越成绩。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真正体现新课标的实施、落实,正确处理好智育与体育的关系,团结全校师生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作者单位:562300贵州省兴仁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强化地理教育价值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这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中学地理教育肩负着教育公民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组成地理环境
期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老师教学的依据。古人把“上学”称为“读书”,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时脱离教材,主要表现:课上听老师讲,课下做练习题,有的老师说:书中的习题学生不做,把书中的习题再印下来学生就做。还有许多学生经常看书却收效甚微,这是学生不会读书。而地理教材图文并茂,而且知识的逻辑性特别强,所以在教学时应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纲挈领,抓住主旨     地理教材每一
期刊
好奇心和兴趣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主要心理素质。地理不仅是一门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的学科,也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培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激活地理教学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洋流类型”时,先讲两
期刊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就是对自然现象探索的总结和抽象。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它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在。而物理课堂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
期刊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往往也不同。初中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老师若能根据具体的知识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景,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概念或规律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问题设计得好,提问的方式恰当,课堂效果一定会不错。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恰当的提问方
期刊
随着教研教改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此同时,那些多年来已扎根于教师心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将随之被淘汰。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使自己始终立于教育的不败之地,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有些教师甚至开始为自己的明天焦虑和不安。在此燃眉之际,浅谈笔者对探究性学习的一点感悟。  在讲初中化学教材中《盐的性质》一节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常见酸和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探索性化学实验;2、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3、选择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4、选择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5、选择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6、选择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本文是我组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
期刊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
期刊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另外,感官和物质材料的运用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学生正
期刊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很多学校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美育的独特功能缺乏了解,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从音乐的教育本身而言,就还存在一个重技轻艺的倾向。诚然,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音乐教育的根本意义上讲,更要注重通过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提高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深厚的审美功力与高尚的审美情操,以达到他们心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