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会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与易拍网合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座谈,在展览场地的会议中心,现场座谈与网上聊天同步进行,座谈会内容实时上网,聊天室内容也立即反映到座谈会上,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使座谈会不局限在小小的会议室。
座谈会邀请了知名摄影家鲍昆、曾璜、程铁良、陈锋、那日松等,有数十位来宾在博览会上得知信息前来参加,闻丹青主持了这次活动。
闻丹青:各位下午好,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数码影像的冲击,目前数码影像在各方面越来越直接地对我们产生影响,数码相机的市场在扩大,新闻记者大量使用数码相机,影赛、影展上经过计算机加工或数码彩扩机输出的照片获奖、参展,这些都引发摄影人的关注和思考。今天是现场与网上同时进行,大家随便谈。
鲍 昆:对于经过计算机制作的照片参赛是否公平的问题,我想两种创作方式是不一样的。数码把传统的方式彻底颠覆了,而且是很彻底的颠覆了,我是靠传统起家的,对数码有些隔阂,一直持怀疑态度。数码输出的东西一时还达不到照片质量,我甚至心里有一种窃喜的感觉,还是老的好。最近我突然发现数码的输出没有问题了,第一次我是看到热升华打印,前几天我又看到数码彩扩的片子,我觉得数码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虽然数码颠覆了传统,但传统还应该是有生命力的,传统的方法回到它的本源——手艺。以前的艺术如绘画、雕塑、陶瓷等都是一种手艺,最早的黑白也是手艺。
来宾曾敢:我是做三维动画的,我认为,在未来数码相机会大量占有市场,因为大多数人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在数码技术达到和传统技术相媲美的时候,就会占领传统相机的市场。
网上提问:网友问曾璜,数码影像和传统影像质量差别有多大?专题摄影有没有人使用数码相机?
曾 璜: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里的优势刚才已经有人说, 是否能将传统摄影淘汰出局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想不掌握数码技术的话就会被淘汰出局。至于拍专题,用什么拍都可以,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用数码相机拍专题。
网上提问:对数码影像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嘉宾有何高见?
程铁良:真实性与你用哪种相机来记录没有关系。这次的两会采访我使用的全是数码相机,原因是发稿时效,后方编辑在七点钟要发排,用数码相机我可以在会场把稿件就传回去,甚至在会议进行当中,我一边拍一边就把图片发回报社。
曾 璜: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是记者职业道德的问题,而不是使用什么器材的问题。
网上提问:网上卖照片的要求?
陈 锋:对新闻照片,按照国际标准,简单的说就是2048×任何数(长×宽),72DPI。
网上提问:用电脑制作的影像已经没有了摄影时的真实被摄对象,还能算摄影吗?
鲍 昆:根本不能算,应该说它是一种平面设计。改变影像的基本结构,不包括在电脑上施加影响做诸如加减反差、影调等,我认为就不是摄影了。
闻丹青:那你说朗静山是摄影吗?
鲍 昆:所以说朗静山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他是借助于摄影的画家。
来 宾:我觉得不能分得这么严格。
曾 璜:据我了解,国际上有一种趋势,把所有的艺术形式统一到一起来评,不在乎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还是装置。所以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可以撇开是不是摄影这个问题,运用所有手段来表现你的想法。
闻丹青:数码作品得奖机率高,是否公平?
曾 璜:评新闻摄影时,很多人说是评新闻的重要性,也有人要求评照片的表现性,我认为应该是评用摄影手段表现新闻的水平,而不应该是新闻大不大、表现得好不好。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在艺术里面,不管是用电脑做的还是在现场拍下来的,关键是它表现的观念是否到位。
来宾方忠麟:我不懂电脑,但我用数码彩扩的照片却非常好,今年我在《大众摄影》第二期月赛上的获奖照片就是用数码彩扩机出的。我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或接受不接受,数码是在找我们,它早晚是要来到的。
闻丹青:上海数码彩扩机多吗?
来宾方忠麟:大概有四、五家,生意非常好,每天都在排队。优惠价格和一般扩印差不多。
陈 锋:去年赵丽蓉去世的时候,很多媒体想要照片,这是一个卖点。十点钟遗体告别,我九点钟就到了,十一点我已经拍了一百多张数码的片子,我用一个多小时从八宝山赶到亚运村这边,在路上我把照片输入手提电脑并配好文字,到了地方立刻把照片送上网,几乎同时销售记录就开始了。赵丽蓉火化还没有完,我的片子已经卖疯了。
从前我用传统相机拍照卖片子的时候,一个富士胶卷是15.6元,加冲洗费5元是21.6元,拍三个卷成本是60多元,再加上扫描时间,一张片子5分钟,你算算这是多少时间多少钱。而我直接用数码相机成本几乎是零。
来 宾:我是从内蒙古包头来的,原来搞摄影,现在搞印刷,从传统影像到数码影像的确是节约成本,但你的片子如果做精品印刷就不行,你的照片只能在网上发,对传统媒体就不行。比如《大众摄影》要用一张精美的照片,它带给人愉悦的享受。
程铁良:我用的是佳能D2000,我可以把它存成150K的文件,也可以存成1兆的,也能存成800K的,这都无所谓。但在使用照片时往往有一个规律,尤其是报纸和网络,它只要求速度,300K、500K够用了,我做为照片的生产者,我就是对他们生产的,在这里速度是第一的,晚了就没人要了。对于要求精度比较高的媒体来说,它往往不要求速度,它要求质量,我就专门为它生产高精度的照片,我想这不矛盾。
网上提问:评奖是否应将数码加工过的片子分开评?
曾 璜:这有点像多年前人们要求把专业的和业余的分开评一样。我觉得是反艺术发展潮流的。
鲍 昆:你这个观点我反对,不可能混在一起。人类发展要求更丰富的个性化,各种门类不可能拿来放在一起比,将来越来越要细分化。传统的、数码的都要玩出各自的花儿来,如果把传统的、数码的甚至街头的涂鸦都放在一起,甚至拉泡矢放在那也可以,但它不是摄影,不是摄影比赛,不是摄影展览,可以管它叫行为艺术或先锋艺术。一定要有标准,标准是不能打破的。我们的评价标准一定是站在一元的价值判断上,如果是二元的,或是多元的就乱了,没法评判了。
来 宾:比如说蜡染就是蜡染,印花技术也可以达到蜡染效果,但它还是顶替不了蜡染。用手工完成的劳动和用机器完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今后的艺术就是个性化的。
来 宾:电脑弄的参加比赛,那就不是比摄影了,那是比电脑制作。
闻丹青 :大家说的是个规则问题,我们《大众摄影》做的尼康摄影比赛就分了一个项——数码影像。但其中也有些问题,比如用数码相机拍的,但没有经过任何改动的影像应该投哪类?计算机技术可以做得令人分辨不出是否改动过,这时如何判断?
鲍 昆:咱们的讨论进入了另一个层面——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如果这条界线破了那这个世界就没办法了。
来 宾:国外是怎么做的?
鲍 昆:在国外也是新事物,也面临这些问题。
来 宾:我觉得风光摄影不能用电脑加工制作。
来 宾:我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拍新闻照片,画面上有两位首长,旁边一位服务员在倒水,裁掉服务员吧,首长去了半个肩膀,不裁吧,不好看,怎么办?能不能把服务员挪走?
程铁良:你指的是剪裁还是修片?剪裁,可以!修片,不当!
来 宾:现在有没有用修片的媒体?
程铁良:也有,前几天奥委会评估团来时,某报就发了一张图片,我们都在现场拍摄,一看就知道不可能,背景是挪过来的,还加上了他所需要的字。
来 宾:事件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只是换了场景,这样制作的照片能算新闻照片吗?
程铁良:我管它叫宣传图片,而不是新闻照片。
来 宾:五十年大庆时,我拍了加油机,飞机是拍到了,但尾巴缺了一点,我在现场,也拍到了,只是少了一点点,是否可以用电脑修一下。
程铁良:我觉得这只能是抓拍失误。做新闻照片就不能修,做为艺术照片可以。
鲍 昆:这主要看你的照片定位在什么地方,如果是艺术照片,宣传鼓动照片,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做为新闻照片就不行,一个珍惜自己名誉的好记者是不会去做的。
网上提问:在新闻摄影的领域,在商业摄影的领域,在大众影像消费的领域里,数码影像对传统影像扮演的是掘墓人的角色还是锦上添花?
闻丹青:在新闻领域我看是掘墓人的角色。在其它领域可能是锦上添花,传统影像会越来越少,就好像铜版画、石版画,二百年前很流行,但现在全中国也就是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在玩,和其他人的生活也没有关系,多少年后黑白摄影就可能是这个局面。
网上提问::如何看待数码影像与传统影像的收藏价值?数码影像拍的照片也会像亚当斯那样卖很高的价钱吗?
众 人:卖不了,亚当斯是一种生活态度。
亚当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使照片升值了。
底片有唯一性。
一张好数码照片也有收藏价值,几十年后也许价值连城。
目前所有机器生产的东西都低于手工的。
亚当斯本人放的照片和用原底其他人放的价值就差老了。
鲍 昆:从摄影诞生起,摄影家们就苦恼摄影作品卖不到绘画的价格。人们认为你是经过工业物品出来的东西,不值钱,你不是画家,从点第一笔的时候就带有个性,假定你和凡高坐在一起同时画这个杯子,画出的东西绝不相同。可悲的是我们拿照相机的,有可能我们俩拍出一模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摄影的价值先天就低于绘画。数码影像确实对我们的方式、概念起到颠覆作用,数码摄影在大众文化方面将来一定是No1。但在艺术殿堂上,数码的艺术品格比传统的还要再打折扣。
众 人: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让历史去见证吧。
程铁良:有不同的价值,有不同的价值观。买艺术品是收藏价值,买狗仔队拍戴安娜的照片是新闻价值。
曾 璜:网上还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数码图片代理机构签约摄影师的职务行为与这些机构的关系?
程铁良:供职于一个媒体,又与另一家图片公司签约,应该是不允许。
闻丹青:回去问老板吧,他同意就行。
众人笑,散会。◆
座谈会邀请了知名摄影家鲍昆、曾璜、程铁良、陈锋、那日松等,有数十位来宾在博览会上得知信息前来参加,闻丹青主持了这次活动。
闻丹青:各位下午好,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数码影像的冲击,目前数码影像在各方面越来越直接地对我们产生影响,数码相机的市场在扩大,新闻记者大量使用数码相机,影赛、影展上经过计算机加工或数码彩扩机输出的照片获奖、参展,这些都引发摄影人的关注和思考。今天是现场与网上同时进行,大家随便谈。
鲍 昆:对于经过计算机制作的照片参赛是否公平的问题,我想两种创作方式是不一样的。数码把传统的方式彻底颠覆了,而且是很彻底的颠覆了,我是靠传统起家的,对数码有些隔阂,一直持怀疑态度。数码输出的东西一时还达不到照片质量,我甚至心里有一种窃喜的感觉,还是老的好。最近我突然发现数码的输出没有问题了,第一次我是看到热升华打印,前几天我又看到数码彩扩的片子,我觉得数码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虽然数码颠覆了传统,但传统还应该是有生命力的,传统的方法回到它的本源——手艺。以前的艺术如绘画、雕塑、陶瓷等都是一种手艺,最早的黑白也是手艺。
来宾曾敢:我是做三维动画的,我认为,在未来数码相机会大量占有市场,因为大多数人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在数码技术达到和传统技术相媲美的时候,就会占领传统相机的市场。
网上提问:网友问曾璜,数码影像和传统影像质量差别有多大?专题摄影有没有人使用数码相机?
曾 璜: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里的优势刚才已经有人说, 是否能将传统摄影淘汰出局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想不掌握数码技术的话就会被淘汰出局。至于拍专题,用什么拍都可以,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用数码相机拍专题。
网上提问:对数码影像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嘉宾有何高见?
程铁良:真实性与你用哪种相机来记录没有关系。这次的两会采访我使用的全是数码相机,原因是发稿时效,后方编辑在七点钟要发排,用数码相机我可以在会场把稿件就传回去,甚至在会议进行当中,我一边拍一边就把图片发回报社。
曾 璜: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是记者职业道德的问题,而不是使用什么器材的问题。
网上提问:网上卖照片的要求?
陈 锋:对新闻照片,按照国际标准,简单的说就是2048×任何数(长×宽),72DPI。
网上提问:用电脑制作的影像已经没有了摄影时的真实被摄对象,还能算摄影吗?
鲍 昆:根本不能算,应该说它是一种平面设计。改变影像的基本结构,不包括在电脑上施加影响做诸如加减反差、影调等,我认为就不是摄影了。
闻丹青:那你说朗静山是摄影吗?
鲍 昆:所以说朗静山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他是借助于摄影的画家。
来 宾:我觉得不能分得这么严格。
曾 璜:据我了解,国际上有一种趋势,把所有的艺术形式统一到一起来评,不在乎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还是装置。所以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可以撇开是不是摄影这个问题,运用所有手段来表现你的想法。
闻丹青:数码作品得奖机率高,是否公平?
曾 璜:评新闻摄影时,很多人说是评新闻的重要性,也有人要求评照片的表现性,我认为应该是评用摄影手段表现新闻的水平,而不应该是新闻大不大、表现得好不好。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在艺术里面,不管是用电脑做的还是在现场拍下来的,关键是它表现的观念是否到位。
来宾方忠麟:我不懂电脑,但我用数码彩扩的照片却非常好,今年我在《大众摄影》第二期月赛上的获奖照片就是用数码彩扩机出的。我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或接受不接受,数码是在找我们,它早晚是要来到的。
闻丹青:上海数码彩扩机多吗?
来宾方忠麟:大概有四、五家,生意非常好,每天都在排队。优惠价格和一般扩印差不多。
陈 锋:去年赵丽蓉去世的时候,很多媒体想要照片,这是一个卖点。十点钟遗体告别,我九点钟就到了,十一点我已经拍了一百多张数码的片子,我用一个多小时从八宝山赶到亚运村这边,在路上我把照片输入手提电脑并配好文字,到了地方立刻把照片送上网,几乎同时销售记录就开始了。赵丽蓉火化还没有完,我的片子已经卖疯了。
从前我用传统相机拍照卖片子的时候,一个富士胶卷是15.6元,加冲洗费5元是21.6元,拍三个卷成本是60多元,再加上扫描时间,一张片子5分钟,你算算这是多少时间多少钱。而我直接用数码相机成本几乎是零。
来 宾:我是从内蒙古包头来的,原来搞摄影,现在搞印刷,从传统影像到数码影像的确是节约成本,但你的片子如果做精品印刷就不行,你的照片只能在网上发,对传统媒体就不行。比如《大众摄影》要用一张精美的照片,它带给人愉悦的享受。
程铁良:我用的是佳能D2000,我可以把它存成150K的文件,也可以存成1兆的,也能存成800K的,这都无所谓。但在使用照片时往往有一个规律,尤其是报纸和网络,它只要求速度,300K、500K够用了,我做为照片的生产者,我就是对他们生产的,在这里速度是第一的,晚了就没人要了。对于要求精度比较高的媒体来说,它往往不要求速度,它要求质量,我就专门为它生产高精度的照片,我想这不矛盾。
网上提问:评奖是否应将数码加工过的片子分开评?
曾 璜:这有点像多年前人们要求把专业的和业余的分开评一样。我觉得是反艺术发展潮流的。
鲍 昆:你这个观点我反对,不可能混在一起。人类发展要求更丰富的个性化,各种门类不可能拿来放在一起比,将来越来越要细分化。传统的、数码的都要玩出各自的花儿来,如果把传统的、数码的甚至街头的涂鸦都放在一起,甚至拉泡矢放在那也可以,但它不是摄影,不是摄影比赛,不是摄影展览,可以管它叫行为艺术或先锋艺术。一定要有标准,标准是不能打破的。我们的评价标准一定是站在一元的价值判断上,如果是二元的,或是多元的就乱了,没法评判了。
来 宾:比如说蜡染就是蜡染,印花技术也可以达到蜡染效果,但它还是顶替不了蜡染。用手工完成的劳动和用机器完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今后的艺术就是个性化的。
来 宾:电脑弄的参加比赛,那就不是比摄影了,那是比电脑制作。
闻丹青 :大家说的是个规则问题,我们《大众摄影》做的尼康摄影比赛就分了一个项——数码影像。但其中也有些问题,比如用数码相机拍的,但没有经过任何改动的影像应该投哪类?计算机技术可以做得令人分辨不出是否改动过,这时如何判断?
鲍 昆:咱们的讨论进入了另一个层面——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如果这条界线破了那这个世界就没办法了。
来 宾:国外是怎么做的?
鲍 昆:在国外也是新事物,也面临这些问题。
来 宾:我觉得风光摄影不能用电脑加工制作。
来 宾:我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拍新闻照片,画面上有两位首长,旁边一位服务员在倒水,裁掉服务员吧,首长去了半个肩膀,不裁吧,不好看,怎么办?能不能把服务员挪走?
程铁良:你指的是剪裁还是修片?剪裁,可以!修片,不当!
来 宾:现在有没有用修片的媒体?
程铁良:也有,前几天奥委会评估团来时,某报就发了一张图片,我们都在现场拍摄,一看就知道不可能,背景是挪过来的,还加上了他所需要的字。
来 宾:事件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只是换了场景,这样制作的照片能算新闻照片吗?
程铁良:我管它叫宣传图片,而不是新闻照片。
来 宾:五十年大庆时,我拍了加油机,飞机是拍到了,但尾巴缺了一点,我在现场,也拍到了,只是少了一点点,是否可以用电脑修一下。
程铁良:我觉得这只能是抓拍失误。做新闻照片就不能修,做为艺术照片可以。
鲍 昆:这主要看你的照片定位在什么地方,如果是艺术照片,宣传鼓动照片,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做为新闻照片就不行,一个珍惜自己名誉的好记者是不会去做的。
网上提问:在新闻摄影的领域,在商业摄影的领域,在大众影像消费的领域里,数码影像对传统影像扮演的是掘墓人的角色还是锦上添花?
闻丹青:在新闻领域我看是掘墓人的角色。在其它领域可能是锦上添花,传统影像会越来越少,就好像铜版画、石版画,二百年前很流行,但现在全中国也就是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在玩,和其他人的生活也没有关系,多少年后黑白摄影就可能是这个局面。
网上提问::如何看待数码影像与传统影像的收藏价值?数码影像拍的照片也会像亚当斯那样卖很高的价钱吗?
众 人:卖不了,亚当斯是一种生活态度。
亚当斯的创作过程本身就使照片升值了。
底片有唯一性。
一张好数码照片也有收藏价值,几十年后也许价值连城。
目前所有机器生产的东西都低于手工的。
亚当斯本人放的照片和用原底其他人放的价值就差老了。
鲍 昆:从摄影诞生起,摄影家们就苦恼摄影作品卖不到绘画的价格。人们认为你是经过工业物品出来的东西,不值钱,你不是画家,从点第一笔的时候就带有个性,假定你和凡高坐在一起同时画这个杯子,画出的东西绝不相同。可悲的是我们拿照相机的,有可能我们俩拍出一模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摄影的价值先天就低于绘画。数码影像确实对我们的方式、概念起到颠覆作用,数码摄影在大众文化方面将来一定是No1。但在艺术殿堂上,数码的艺术品格比传统的还要再打折扣。
众 人: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让历史去见证吧。
程铁良:有不同的价值,有不同的价值观。买艺术品是收藏价值,买狗仔队拍戴安娜的照片是新闻价值。
曾 璜:网上还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数码图片代理机构签约摄影师的职务行为与这些机构的关系?
程铁良:供职于一个媒体,又与另一家图片公司签约,应该是不允许。
闻丹青:回去问老板吧,他同意就行。
众人笑,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