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悼念天津“觉悟社”早期成员李峙山的合影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张尘封了80多年的老照片。根据伯母罗慕班生前讲述,可以推断出这是天津“觉悟社”早期成员、邓颖超的好友李峙山(李毅韬)1939年7月在广东曲江病逝后,前来吊唁者在灵堂前的合影。
  伯父谢天培和伯母罗慕班早年与谌小岑李峙山夫妇私谊甚厚,直至谌老晚年交往未断。
  李峙山,原名李毅韬,早年就读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9月加入天津爱国青年的进步团体“觉悟社”,领导人为周恩来。邓颖超、李毅韬、谌小岑、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都是该社社员。在一次聚会中,周恩来建议用数字来代表每个人的名字,大家一起抓阄。结果周恩来抓到5号(伍豪),邓颖超抓到1号(逸豪),谌小岑41号(施以),李毅韬43号(峙山)……后来李毅韬便以李峙山作为她的常用名。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李峙山与陈明淑自发组织了“广东省妇女抗敌同志会”,李峙山为理事长,陈明淑为副理事长,为广东省的抗战斗争增添了新的力量,直至广州沦陷才被迫停止活动。
  1938年9月,伯母在担任宋庆龄先生秘书期间,正值邓颖超前往广州,宋先生要伯母以宋的名义发起广东省妇女界为邓的到来举行盛大欢迎会。此时李峙山适在广东,伯母亲自面邀她一起出席欢迎会。次月广州沦陷,李峙山随同伯母率领的广东省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人员撤至广宁县,次年又转至韶关曲江。1939年7月李峙山不幸因病辞世,年仅43岁。
  李峙山病逝时,其丈夫谌小岑正在湖南老家,丧事便由伯母和李16岁的女儿操办。次日前来吊唁的有广东省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菊芳、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员伍智梅、广东省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总干事陈明淑等人,吊唁仪式由吴菊芳主持。
  1940年7月,纪念李峙山逝世一周年大会在重庆隆重舉行,邓颖超亲自到场参加,新华日报为此发表消息以悼念这位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
  1941年7月26日,陈明淑因公乘车外出,当行至马坝的南华寺附近,因车祸不幸身亡,时年38岁。陈明淑的英年早逝令吴菊芳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这是继李峙山病逝之后,广东省妇女抗战工作的又一重大损失。后来伯母接替了陈明淑的工作。
  伍智梅是孙中山亲密战友伍汉持的长女,宋庆龄先生的挚友。伯母曾作为伍智梅的助手,通过她的关系结识了不少国民党上层人士及其夫人以及许多著名的妇女工作者,对伯母日后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伍智梅离开大陆经香港去台湾,1956年11月12日,在台湾医学界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91周年诞辰活动时,她在讲演过程中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58岁。
  伯母追随吴菊芳从事广东战时妇女工作长达7年,其间她们朝夕相处、甘苦共尝、安危同度、积谊深厚,情同姊妹。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菊芳跟随丈夫李汉魂将军移居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李吴夫妇几经辗转与伯父母取得了联系。由于伯父母与李吴夫妇不同寻常的关系,经过他们长期做工作,积极促成1982年5月李汉魂吴菊芳夫妇回到祖国大陆观光访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对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产生巨大影响。
  1949年后,历经数次政治运动,老照片已经被伯父母销毁得所剩无几,这是侥幸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张在广东省抗战期间伯母与吴菊芳、伍智梅、陈明淑的合影,估计已成孤品,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为谢天培侄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责任编辑 王岚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录》一书,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旨在迎接文史馆员制度建立70周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将于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
期刊
1998年9月8日,我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那年我65岁,尚属馆员中的“青壮年”。馆员多是耆年硕学之士,所以很多活动我愿意多跑跑腿。在文史研究馆受到尊重,又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家心情舒畅,情绪高昂,为能在晚年为国家做贡献而高兴。我一辈子与传统文化打交道,对国家文艺复兴充满自信,对爱国主义是文艺常写常新的主题深信不疑,对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持之以恒。岁月如梭,今年我已88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
期刊
中央编译局组织“四清”工作队  1964年老百姓刚刚走出饥荒,不再饿肚子,上头又发动“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各单位纷纷组织队伍到农村去搞 “四清”。  中央编译局对搞“四清”非常重视,组织了庞大的“四清”工作队,进驻通县的徐辛庄公社小营大队。当时进驻徐辛庄公社的还有两支“四清”工作队,一支由中宣部副部长许立群率领,进驻内军庄大队,另一支是陈希同领导的进驻平家瞳大
期刊
栏目与篇名/作 者/期数(页数)  世纪遐想  “君子豹变”:大变局中的制度建设/沈祖炜1(01)  近代中国遭遇的疫情/沈祖炜2(01)  浦东开发30年巨变/沈祖炜3(01)  刘鸿儒与当代金融改革/沈祖炜4(01)  翁文灏“为国造产”/沈祖炜5(01)  孙中山为何倡导合作社/沈祖炜6(01)  世纪特稿  慎对革命婚姻里的悲欢离合/朱鸿召1(04)  “ 社论”《民主颂》作者并非毛泽东/
期刊
今年5月中旬,我观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 “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后,回忆起53年前我亲自办理的一宗重新收押特务分子的案件。  我1991年离休前长期在公安部二局一处(中央国家机关保卫业务)工作。自1953年到1991年,除下放“五七”干校三年多外,我主要是在二局一处担任内勤组组长、副处长、处长。二局一处“文革”前还设有专案组、治保组。其中专案组的工作是侦查中央国家机关的暗藏特务
期刊
调到信访办后,负责处理上海市的群众来信  中央办公厅信访局的前身是中办秘书室,负责处理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收到的群众来信。长期在中南海红墙大院内办公,上世纪70年代初搬到西黄城根北街一幢灰砖高墙围着的大楼内。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信访量的激增,为解决人手短缺,我于1977年3月被调到中办信访局工作,负责处理上海市的群众来信。上海全市每天的群众来信少则三四十件,多则一百多封。工作量大
期刊
祖父伉乃如,名文翰。天津市人,生于公元1890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属虎。出生后7个月其父伉永顺去世,与胞兄伉聘卿和两个姐姐由母亲蒋氏一手带大。祖父从小学习努力,加之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为省费用,后考上隶属直隶工艺总局的直隶高等工艺学堂(原北洋工艺学堂)化学科的官费生。1911年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奖举人,授知州。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恰当年南开学校享有公立学校之名分,毕业后即被时任南开学校校长张伯
期刊
编者按:2019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轶事实录》(暂名)一书,今年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點,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统战联谊的生动实践,也是广大文史馆员心忧天下
期刊
曹聚仁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国家统一而奔走于两岸之间的那段传奇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于世。曹聚仁本人的文字书信,其亲友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以及各种官方和半官方的历史文献,都为我们不断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从客观地确认历史事实这个角度看,对相关历史档案的挖掘整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工作。  在查阅美国国务院解密档案时,笔者发现一份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美国驻台“大使”的电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天津剧作家冯育坤老师,于我有半师半友之谊,我们在河北梆子剧院的“写作集体”共事多年,我称她“老师”,非仅仅出于礼貌,无论是为人之道抑或编剧、写作方面,冯老师对我都有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恩。虽然她谢世已经40年,许多感人的细枝末节依稀就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方纪称她是才女编剧  冯育坤老师出生于1928年8月16日,祖籍浙江绍兴,寄籍北京。其父冯惟德,上世纪20年代历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