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凋亡与视网膜细胞死亡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性凋亡为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机制主要通过炎性小体复合物的活化介导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产生,以及细胞的渗透性溶胀,破裂死亡,在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而眼底疾病中往往存在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等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炎性凋亡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中,炎性凋亡可直接引起RPE细胞的凋亡与促炎因子水平的上调,间接增强了脂褐素的毒性损害作用。对于视网膜色素变性(RP),炎性凋亡是引起继发性的视锥细胞死亡的关键途径。在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中,炎性凋亡通路的活化是对感染的一种主要应答方式。了解炎性凋亡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MD、RP、CMVR其他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有望为各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填充对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型研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手术眼、对侧眼分别设为手术组、对照组,均为36只眼。手术后7、30、60、90 d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查。两组受检眼手术后不同时间点BUT、SⅠT、CFS差异行成组设计资料两样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外伤后失明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内的许多因子参与了外伤性PVR的发病过程,其中VEGF通过拮抗PDGF与PDGF受体α(PDGFRα)结合,促进非PDGF因子介导的PDGFRα间接激活途径,降低细胞内p53水平,促进PVR早期的细胞增生、活化、迁移过程,是外伤性PVR发病机制中的关键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大小与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光感受器层愈合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病例分析。行PPV治疗的连续IMH患者31例3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22例24只眼。平均年龄(58.16±9.10)岁。视力下降平均时间为(4.97±5.97)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最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及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手术后短期眼压变化,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行25G+PPV治疗的连续RRD、PDR患者160例1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例89只眼,女性72例74只眼;平均年龄(50.37±13.24)岁。RRD患者90例92只眼(RRD组),PDR患者70例71只眼(PDR组)。所有
目的观察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指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后低头位的裂孔闭合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为IMH的64例患者6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1周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填充C3F8治疗。根据手术后所采取的体位将患者分为SS-OCT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5例35只眼、29例29只眼。SS-OCT组患者于手术后6 h及1、2、3、4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2、58只大鼠。DM组经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成模5个月时,DM组再随机分为DM空白对照组(B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hUCMSC干预组(D组)。剔除死亡或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