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43岁.因四肢泛发环状斑丘疹伴痒、痛半年于2008年8月15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肢散发少数鲜红色环状斑丘疹,约粟米大,伴痒、痛,后皮疹增多,逐渐累及双下肢,背部也出现少数皮疹,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病情好转,部分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仍以四肢为重.患者多次就医,被诊为多形红斑药疹,经治疗(具体不详)可好转,但停药病情复发.体
【机 构】
:
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3岁.因四肢泛发环状斑丘疹伴痒、痛半年于2008年8月15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肢散发少数鲜红色环状斑丘疹,约粟米大,伴痒、痛,后皮疹增多,逐渐累及双下肢,背部也出现少数皮疹,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病情好转,部分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仍以四肢为重.患者多次就医,被诊为多形红斑药疹,经治疗(具体不详)可好转,但停药病情复发.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皮肤散在或密集分布暗紫蓝色斑丘疹,多呈环状、多角形,约粟米大至橄榄大,边缘可见淡红色围堤状红晕,触之有高出皮面感,中央略有萎缩,表面发亮有光泽,可见Wiekham纹.皮疹多分布于四肢伸侧,背部也有少量皮疹.皮疹周围可见斑片状色素沉着斑.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变薄,皮突变平、消失,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轻度水肿,可见嗜色素细胞及淋巴细胞带状浸润.诊断:萎缩性扁平苔藓。
其他文献
近年来,部位、性别、年龄和光老化等对皮肤特性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大多仅涉及到一个种族,而且多集中在皮肤的颜色、生物物理和角质层的生物化学特性方面,很少有应用体内皮肤纵切面图像方法研究皮肤结构的报道。
患者女,72岁.因左侧眉部、鼻唇沟、鼻部色素脱失斑2年,于2007年11月就诊,诊断为白癜风.给予0.1%他可莫司软膏与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治疗,治疗后色素轻度恢复。
目的 探讨新疆Kaposi肉瘤患者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基因型特征及分布情况.方法 对11例本地Kaposi肉瘤冰冻标本进行组织基因组DNA抽提,应用巢氏PCR扩增K1基因.双向测序后绘制系统进化树,确定HHV-8基因型和分布特征.结果 11例本地的Kaposi肉瘤标本中A、C基因型分别为3和8例,其中A5和C7亚型是国内首次分离出.基因型分布呈成簇聚集和来源一致的特点.AIDS相关型和
睫毛最早形成于胚胎第7~8周.上睑约90~160根睫毛,大致排列为5~6行,长度8~12 mm;下睑则约75~80根,3~4行,长度为6~8 mm.睫毛毛囊无立毛肌,与Zeis腺(睑缘的皮脂腺)和Moll腺(睑缘的顶泌汗腺)相连.睫毛规则弯曲,由外向内也可分为三部分,即毛小皮、皮质(包括色素)和髓质.与头发相比,目前人们对睫毛毛囊的组织学及生物学了解较少.为了了解睫毛毛囊生长、动态性周期及形态学特
目的 检测SIJE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28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CD4~+T淋巴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35.7%,10/28)高于对照组(10.0%,2/20).两者比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的16株分枝杆菌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国内公认的绝对浓度间接法分别检测16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索、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种药物的耐药情况;对其中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进行rpsL基因扩增和DNA测序.结果 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中,2株对链霉素耐药,对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敏感;其余14株
活性氧(ROS)与SLE的发病有关[1],ROS升高可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和DNA氧化引起结构改变,其中已发生结构改变的DNA成为免疫原性抗原诱导自身抗体产生,这些抗体能结合自身的DNA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诱发肾功能不全等临床症状[2].过氧化氢酶(CAT)能将H2O2转化为水和氧气,从而使ROS失活[3].CAT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3,其330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4],其碱基T→C突变可产生3种基
患者女,35岁.因患风湿性关节炎,2 d前采集新鲜威灵仙(约250 g),捣成碎末加稀黄泥搅成糊状,外敷双膝关节、腰部,并用塑料布封包.3 h后自觉局部有灼热感.揭去敷药可见皮肤红肿,渐出现黄豆大水疱,很快变成大疱,有少许渗液,剧烈疼痛.于2008年8月3日来我院皮肤科诊治.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史1.5年.无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体温37.2℃,脉搏69次,呼吸20次,血压13
本研究目的为评价一种高浓度甘油护手霜对煤矿工人极端职业条件下皮肤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开展时间为冬季,持续4周,受试者为一家位天美国中西部的小型乡村社区的煤矿公司雇员.该地点湿度低、气温寒冷、具有相当多的煤炭颗粒物质.受试者暴露在地下800英尺的上述条件下,每天8小时.由一名接受培训的评价人员在灯光放大镜下对受试者双手干燥、皲裂程度进行视觉评价,并且对皮肤粗糙程度进行触觉评价.手背皮肤的临床照片用于评
患者男,49岁.因四肢伸侧多发紫色痛性结节以及右足底带状排列紫红色斑疹伴发热1周,于2008年7月21日来我院就诊.2008年7月11日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恶心、呕吐以及发热.次日于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于当日行阑尾单纯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中度水肿及充血,无化脓和穿孔,因阑尾异位,手术持续2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