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应按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总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本科教学创新体系应包括: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素质的培养,创业素质的培养三方面。
【关键词】本科教学;就业素质
在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上,由致公党中央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被确认为2009年政协一号提案。目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有几百万之众,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大学生近年毕业数目庞大,据统计,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比2009年增加21万。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空间相对紧张。但目前就业状况是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用人单位的目标匹配度较差。目前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现状是:重理论,忽视实践;重课内,忽视课外;重书本,忽视现实;重传统,忽视创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大学不需要对市场负责,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作为大学生的生产商,生产出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即使大学想跟市场接轨,但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只能按国家计划设定专业,按相关规定设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因此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用人市场的要求相差较远。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变化。二十年前的大学生被社会尊为精英,全国每年招收才几十万人,就业岗位充裕,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不愁就业。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每年招收的大学生五、六百万,毕业之后政府不包分配,改为自主择业,毕业人数多,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特别是薪酬高,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激烈,可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家长及学生本人没有清楚认识到现在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大学生数量激增,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大学生还不能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看待,未作好从基层干起的思想准备,因此,就业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薪酬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过高,使得许多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难以就业。
3、大学生个人独立生存素质整体下滑,使得竞聘和适应新的工作存在困难。目前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时期中,得到父母、社会的呵护更多,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经受挫折的经历相对较少。再加上恢复高考后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缺乏。毕业后在寻求就业岗位时,缺乏吃苦的精神准备和生活经历,在应聘或工作时不愿意选择艰苦的岗位和艰苦的地方。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二方面进行工作:
1、就业市场要广开门路提高足够的就业岗位。在就业市场广开门路方面,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国营、民营企业生产第一线,到西部边远地区建设第一线,当“村官”、下基层、从蓝领干起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应该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果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愿意在生产第一线踏踏实实工作,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
2、大学教育要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应具备:(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2)过硬的、实用的专业素质;(3)较强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有:报考国家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者、村官等;企业、公司应聘;自主创业。尽管促进大学生就业会遇到多方面困难,但作为大学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培养出适应就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目前情况下,在学校可控范围内对本科教学模式按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总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调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应是高校教育长盛不衰的根本之策。怎样使学生在短短四年中能迅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使之成为社会立马可用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的确是很费思量也很费力的事。市场经济的洪流滚滚向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就应该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为之奋斗的核心所在。从近十余年的大学招生已明显体现出我国大学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怎样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学为所用的建设人才,是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节,已不能适应多种多样新兴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作出合理、高效的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目前本科教学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加强:
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与人为善、有礼貌、自信乐观、体谅别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积极主动、思路清晰),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责任心,自立意识等的培养。当然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通过大学培养就能一蹴而就的,而与学生整个人生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但既然学生在大学里来学习,大学教育就有义务承担这些素质和能力继续培养的责任。因此,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必须为学生设置相关提高人生素质和生存能力的课程,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和条件。大学教育中这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应景式的敷衍,而应该将其摆在与专业课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比专业课教育更重要的位置。因为根据目前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大部分学生在短期或长期或终身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怎样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强,这样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通过学生本人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1)学校提供足够的人文素质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选够一定的学分或学时,以促进学生在相关人文素质课理论方面的提高,扩大知识面,得到相关文化理念的熏陶。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对人生挫折的承受力。(2)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时间和一定的经费,并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长期参加某项或几项社会活动。通过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团队的能力。对于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也应像其它课程一样进行严格考核,同时学校要提供多种多样、有趣生动、实用性强的社会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3)在进行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量结合课程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空间,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保证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中。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中,专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新技术快速应用的今天,怎样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和技能,又能迅速和社会实际需要接轨并融入到社会生产实践的经济活动中,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工作能手,依靠传统的教学体系模式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按照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素质的的要求,专业素质的培养可分成三部分:(1)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用:打基础);(2)专业新知识、新技能(与当前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作用:与当前生产实际对接,缩短就业适应期);(3)专业创新技能(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通过发散、收缩、组合等创新思维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技术等进行改造、创新;作用:教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然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不败之本。)
当然,专业素质的培养如果能与用人单位密切挂钩,按照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用人单位急需人才这是最高效的。但大学专业教育不可能满足每个具体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作为学校怎样既最大程度去满足具体单位的专业人员用人要求,又能根据大学教学的运行特点进行正常的系统教学?实际上,如果专业教学,以行业为方向,淡化具体专业,在教学内容中,就该行业的最通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原理进行重点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如园艺行业,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等的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等。如在栽培方面,几种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基本的栽培技术环节都包括了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光照管理、温度管理、营养管理、繁殖技术(种子繁殖、嫁接、扦插、压条、分株)、病虫害防治等,在教学中,教师教学重点放在行业共性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基础技能的讲解和技能培训上,同时要调动学生就不同植物的栽培特点个性进行比较分析并掌握具代表性植物的栽培技术特点。这样,在专业教学中既目标明确,又有重点和特点,既能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又给学生以自主思考和归纳的空间。
大学毕业生如果刚毕业就创业,实际上是会面临很多严重的问题,如资金问题,经营经验(经营项目、范围的确定;经营地点的选择;消费人群的确定),人脉资源,管理经验(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货品管理)等等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而市场经济又是十分残酷的,刚毕业大学生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没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仅凭一腔热血和创业理想是在市场经济中站不住脚的。因此,不鼓励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当然对少部分创业条件成熟的毕业生应当鼓励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打拼,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这并不是说不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他们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呢?对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增设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市场运作的相关课程,如创业项目的选择分析;创业资金的管理和运作;经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营销的手段和策略;市场风险评估等。当然,在开设这些课程时,最好选择具有实际创业经历和经验的老师担纲讲解,学校并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体验条件,如倡导学生假期到商店(场)等应聘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参加创业大赛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该纳入到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而不仅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在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方面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增加新的教学压力。但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得不必须作出改革和调整,只有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焕发出更大生机,达到长盛不衰,从而为祖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邰蕾蕾,周莉.经济增速减缓与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小玲.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04).
[4]李成森.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指导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陈明(1958-),女,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
【关键词】本科教学;就业素质
在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上,由致公党中央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被确认为2009年政协一号提案。目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有几百万之众,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大学生近年毕业数目庞大,据统计,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比2009年增加21万。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空间相对紧张。但目前就业状况是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又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用人单位的目标匹配度较差。目前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现状是:重理论,忽视实践;重课内,忽视课外;重书本,忽视现实;重传统,忽视创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大学不需要对市场负责,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作为大学生的生产商,生产出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即使大学想跟市场接轨,但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只能按国家计划设定专业,按相关规定设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因此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用人市场的要求相差较远。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变化。二十年前的大学生被社会尊为精英,全国每年招收才几十万人,就业岗位充裕,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不愁就业。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每年招收的大学生五、六百万,毕业之后政府不包分配,改为自主择业,毕业人数多,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特别是薪酬高,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激烈,可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家长及学生本人没有清楚认识到现在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大学生数量激增,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大学生还不能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看待,未作好从基层干起的思想准备,因此,就业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薪酬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过高,使得许多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难以就业。
3、大学生个人独立生存素质整体下滑,使得竞聘和适应新的工作存在困难。目前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时期中,得到父母、社会的呵护更多,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经受挫折的经历相对较少。再加上恢复高考后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缺乏。毕业后在寻求就业岗位时,缺乏吃苦的精神准备和生活经历,在应聘或工作时不愿意选择艰苦的岗位和艰苦的地方。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二方面进行工作:
1、就业市场要广开门路提高足够的就业岗位。在就业市场广开门路方面,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国营、民营企业生产第一线,到西部边远地区建设第一线,当“村官”、下基层、从蓝领干起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应该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果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愿意在生产第一线踏踏实实工作,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
2、大学教育要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应具备:(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2)过硬的、实用的专业素质;(3)较强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有:报考国家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者、村官等;企业、公司应聘;自主创业。尽管促进大学生就业会遇到多方面困难,但作为大学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培养出适应就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目前情况下,在学校可控范围内对本科教学模式按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总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调整,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应是高校教育长盛不衰的根本之策。怎样使学生在短短四年中能迅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使之成为社会立马可用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的确是很费思量也很费力的事。市场经济的洪流滚滚向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就应该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为之奋斗的核心所在。从近十余年的大学招生已明显体现出我国大学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怎样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学为所用的建设人才,是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节,已不能适应多种多样新兴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作出合理、高效的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目前本科教学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加强:
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与人为善、有礼貌、自信乐观、体谅别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积极主动、思路清晰),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责任心,自立意识等的培养。当然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通过大学培养就能一蹴而就的,而与学生整个人生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但既然学生在大学里来学习,大学教育就有义务承担这些素质和能力继续培养的责任。因此,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必须为学生设置相关提高人生素质和生存能力的课程,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和条件。大学教育中这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应景式的敷衍,而应该将其摆在与专业课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比专业课教育更重要的位置。因为根据目前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大部分学生在短期或长期或终身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怎样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强,这样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通过学生本人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1)学校提供足够的人文素质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选够一定的学分或学时,以促进学生在相关人文素质课理论方面的提高,扩大知识面,得到相关文化理念的熏陶。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对人生挫折的承受力。(2)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时间和一定的经费,并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长期参加某项或几项社会活动。通过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团队的能力。对于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也应像其它课程一样进行严格考核,同时学校要提供多种多样、有趣生动、实用性强的社会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3)在进行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量结合课程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空间,锻炼、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保证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中。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中,专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新技术快速应用的今天,怎样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和技能,又能迅速和社会实际需要接轨并融入到社会生产实践的经济活动中,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工作能手,依靠传统的教学体系模式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按照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素质的的要求,专业素质的培养可分成三部分:(1)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用:打基础);(2)专业新知识、新技能(与当前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作用:与当前生产实际对接,缩短就业适应期);(3)专业创新技能(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通过发散、收缩、组合等创新思维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技术等进行改造、创新;作用:教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仍然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不败之本。)
当然,专业素质的培养如果能与用人单位密切挂钩,按照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用人单位急需人才这是最高效的。但大学专业教育不可能满足每个具体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作为学校怎样既最大程度去满足具体单位的专业人员用人要求,又能根据大学教学的运行特点进行正常的系统教学?实际上,如果专业教学,以行业为方向,淡化具体专业,在教学内容中,就该行业的最通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原理进行重点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如园艺行业,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等的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等。如在栽培方面,几种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基本的栽培技术环节都包括了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光照管理、温度管理、营养管理、繁殖技术(种子繁殖、嫁接、扦插、压条、分株)、病虫害防治等,在教学中,教师教学重点放在行业共性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基础技能的讲解和技能培训上,同时要调动学生就不同植物的栽培特点个性进行比较分析并掌握具代表性植物的栽培技术特点。这样,在专业教学中既目标明确,又有重点和特点,既能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又给学生以自主思考和归纳的空间。
大学毕业生如果刚毕业就创业,实际上是会面临很多严重的问题,如资金问题,经营经验(经营项目、范围的确定;经营地点的选择;消费人群的确定),人脉资源,管理经验(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货品管理)等等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而市场经济又是十分残酷的,刚毕业大学生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没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仅凭一腔热血和创业理想是在市场经济中站不住脚的。因此,不鼓励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当然对少部分创业条件成熟的毕业生应当鼓励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打拼,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这并不是说不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他们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呢?对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增设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市场运作的相关课程,如创业项目的选择分析;创业资金的管理和运作;经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营销的手段和策略;市场风险评估等。当然,在开设这些课程时,最好选择具有实际创业经历和经验的老师担纲讲解,学校并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体验条件,如倡导学生假期到商店(场)等应聘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以及参加创业大赛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该纳入到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而不仅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在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方面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增加新的教学压力。但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得不必须作出改革和调整,只有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焕发出更大生机,达到长盛不衰,从而为祖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邰蕾蕾,周莉.经济增速减缓与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小玲.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04).
[4]李成森.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指导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陈明(1958-),女,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