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据调查:北京市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的患病率由1985年的8.3%上升到1993年的10.9%,到2003年攀升到18.2%,如今已经超过20%。在既往的30年中,不断有研究报道社会技能训练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性。最近,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技能训练对中国儿童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Q 刘大夫,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问题行为,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什么样的呢?
刘粹:儿童行为问题通常是依据行为的外显与否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又称外显性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捣乱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又称内隐性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新环境及与他人的接触等。
Q 是不是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孩子都需要治疗呢?会不会有些仅仅是不好的性格面并不是病态呢?
刘粹:当然,是不是病态要结合其平日的行为经过测评,最后综合诊断才能下结论,不排除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中国的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常常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好好教育就行了,意识不到这其实是孩子病了。有一定数量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行为问题可以自愈,这通常是对一些轻中度患儿而言。但如果经过训练,这些患儿可以更早并在短期内治愈行为问题,对其成年后建立健康的人格和性格更有益。
Q 刘大夫,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刘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研究的人也很多,但都不能形成定论。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因为有研究发现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概率较其他人要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更高,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也容易导致行为出问题;和饮食方式也有一定关系,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儿童,倘若过量摄入酸性食品,就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手足发凉,容易感冒。常哭闹不止,免疫力降低,严重者可殃及大脑功能,导致思维功能紊乱;最重要的一点,和家庭教养方式脱不了干系,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的,发病率要远远高出平均水平。
Q 刘大夫,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
刘粹: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使儿童社会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并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此外国外研究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
Q 刘大夫,请您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您主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这项训练是最新出现的吗?
刘粹:社交技能训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既往的30年中,不断有研究报道社会技能训练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对儿童问题的有效性。但过去的报道多集中在一些残障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等身上。单纯针对行为问题的研究偶尔也有,但是方法不完善,所以有效性也并不显著。此次,是我们中心和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上海长征医院儿科、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6个中心门诊一起做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干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
Q 刘大夫,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社交技能训练都包括哪些课程,如何训练?
刘粹:每个疗程共包括共12次课程,每周一次,每次小时。每组6~10个孩子一起训1练。比如在《建立自信》这一课中,会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学会恰当地评价自己,方式有填写卡片介绍自己的特点以及口头的自我介绍等:《学会倾听》这个课程中,就会教孩子们学习了解倾听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正确的倾听方法,采用的方式就是做游戏、角色扮演——好与不好的的倾听者,《沟通的技巧》这一课会教孩子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会真诚,坦率、自然地与他人交往,一般会通过小品表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调节情绪》这一课会让孩子们认识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调节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等等。还有些课程是关于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缓解紧张和压力、学会说“不”、代替攻击性行为等。
Q 在训练中,这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如果不合作怎么办?
刘粹:我们在每组会配备训练员和助手,对训练进行组织和指导,并在训练中加入如下行为矫正方法:制定课堂纪律;加强自我监督及彼此监督;代币法;对训练中禁止出现的如打人则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及家庭作业等。每次训练都出示课堂纪律,反复提醒,在黑板上用记录“星”的方法作为代币,训练结束时得到五颗星的患儿给予奖品,如笔、其他文具、饮料等。
Q 对于很多问题儿童的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盲区,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针对家长的课程?
刘粹:有,我们有专门的父母培训课程,这些课程由有经验的心理治疗专家进行针对家长的讲座和咨询,内容包括向患儿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讲明本训练的目的和操作方法,获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请家长在生活中结合社交技能训练的内容在行为上给孩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教育家长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缺点,而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结合每次训练内容,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能将训练中所学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去一定要马上给予鼓励和奖励;要求家长督促患儿完成家庭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醒患儿改善不恰当的行为。
Q 那家长们上了这些课程之后可不可以在家里自己为孩子上课进行治疗呢?
刘粹:我们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课程中有很多互动的环节,在家里缺乏这种条件;另一方面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及时监控到孩子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当然,这个课程需要家长们在家里的配合以巩固效果,但是主要的部分最好还是参加专门机构的课程训练。
Q 您对父母们有什么建议吗?
刘粹:父母应尽量避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拒绝,过严、干涉、溺爱、期待、盲从、矛盾、不一致等,更不能使用威胁或体罚,要给孩子创建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稳定,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亲子关系密切对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生活在紧张,压抑或沉闷的家庭气氛中,儿童易形成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会出现多动或冲动行为。此外,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Q 刘大夫,最后您还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吗?
刘粹: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孩子肯定自我,学会沟通和交流,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是家长义不容辞的义务,孩子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吸取知识,具备竞争能力,成为栋梁之材,我们的国家只有培养出成千上万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
Q 刘大夫,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问题行为,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什么样的呢?
刘粹:儿童行为问题通常是依据行为的外显与否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又称外显性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捣乱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又称内隐性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新环境及与他人的接触等。
Q 是不是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孩子都需要治疗呢?会不会有些仅仅是不好的性格面并不是病态呢?
刘粹:当然,是不是病态要结合其平日的行为经过测评,最后综合诊断才能下结论,不排除正常孩子偶尔也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中国的家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常常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好好教育就行了,意识不到这其实是孩子病了。有一定数量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影响,行为问题可以自愈,这通常是对一些轻中度患儿而言。但如果经过训练,这些患儿可以更早并在短期内治愈行为问题,对其成年后建立健康的人格和性格更有益。
Q 刘大夫,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刘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研究的人也很多,但都不能形成定论。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因为有研究发现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概率较其他人要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更高,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也容易导致行为出问题;和饮食方式也有一定关系,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儿童,倘若过量摄入酸性食品,就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手足发凉,容易感冒。常哭闹不止,免疫力降低,严重者可殃及大脑功能,导致思维功能紊乱;最重要的一点,和家庭教养方式脱不了干系,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的,发病率要远远高出平均水平。
Q 刘大夫,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
刘粹: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矫正,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使儿童社会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并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此外国外研究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
Q 刘大夫,请您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您主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这项训练是最新出现的吗?
刘粹:社交技能训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既往的30年中,不断有研究报道社会技能训练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对儿童问题的有效性。但过去的报道多集中在一些残障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等身上。单纯针对行为问题的研究偶尔也有,但是方法不完善,所以有效性也并不显著。此次,是我们中心和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上海长征医院儿科、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6个中心门诊一起做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干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
Q 刘大夫,那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社交技能训练都包括哪些课程,如何训练?
刘粹:每个疗程共包括共12次课程,每周一次,每次小时。每组6~10个孩子一起训1练。比如在《建立自信》这一课中,会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学会恰当地评价自己,方式有填写卡片介绍自己的特点以及口头的自我介绍等:《学会倾听》这个课程中,就会教孩子们学习了解倾听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正确的倾听方法,采用的方式就是做游戏、角色扮演——好与不好的的倾听者,《沟通的技巧》这一课会教孩子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会真诚,坦率、自然地与他人交往,一般会通过小品表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调节情绪》这一课会让孩子们认识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调节或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等等。还有些课程是关于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缓解紧张和压力、学会说“不”、代替攻击性行为等。
Q 在训练中,这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如果不合作怎么办?
刘粹:我们在每组会配备训练员和助手,对训练进行组织和指导,并在训练中加入如下行为矫正方法:制定课堂纪律;加强自我监督及彼此监督;代币法;对训练中禁止出现的如打人则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及家庭作业等。每次训练都出示课堂纪律,反复提醒,在黑板上用记录“星”的方法作为代币,训练结束时得到五颗星的患儿给予奖品,如笔、其他文具、饮料等。
Q 对于很多问题儿童的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盲区,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针对家长的课程?
刘粹:有,我们有专门的父母培训课程,这些课程由有经验的心理治疗专家进行针对家长的讲座和咨询,内容包括向患儿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讲明本训练的目的和操作方法,获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请家长在生活中结合社交技能训练的内容在行为上给孩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教育家长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缺点,而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结合每次训练内容,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能将训练中所学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去一定要马上给予鼓励和奖励;要求家长督促患儿完成家庭作业,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醒患儿改善不恰当的行为。
Q 那家长们上了这些课程之后可不可以在家里自己为孩子上课进行治疗呢?
刘粹:我们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课程中有很多互动的环节,在家里缺乏这种条件;另一方面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及时监控到孩子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当然,这个课程需要家长们在家里的配合以巩固效果,但是主要的部分最好还是参加专门机构的课程训练。
Q 您对父母们有什么建议吗?
刘粹:父母应尽量避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拒绝,过严、干涉、溺爱、期待、盲从、矛盾、不一致等,更不能使用威胁或体罚,要给孩子创建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稳定,家庭气氛轻松愉快,亲子关系密切对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生活在紧张,压抑或沉闷的家庭气氛中,儿童易形成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会出现多动或冲动行为。此外,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Q 刘大夫,最后您还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吗?
刘粹: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孩子肯定自我,学会沟通和交流,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是家长义不容辞的义务,孩子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吸取知识,具备竞争能力,成为栋梁之材,我们的国家只有培养出成千上万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