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透过多媒体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实验 ;整合 ;课堂效果
在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提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渗透,使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信息化迅速加快。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测量方法、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但是目前中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降,这已成为中学实验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业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大大加快。现今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统教学仪器,应该以计算机做终端,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实验教学仪器,以弥补传统教学仪器的不足。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寻求现实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案,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益,推进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因此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传统实验仪器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 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文字和画图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网上的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一类实验课件设计,不再仅仅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实验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展开思考,发挥自己的智力技能。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设计课件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呈现实验现象,如:做完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运动实验时。老师会提出假设,如果:木板足够长表面十分光滑,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空间想象力好的学生答案还可以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沾边,空间想象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可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老师做完演示实验后,再用课件展示小车在非常光滑和足够长的木板上运动的情况,然后再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将不能用实验仪器展示的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现象直观展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设计课件的重点却并不仅仅是现象的呈现,否则直接用现实的实验更能显性说明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学的系统性问题,不仅是呈现现象,更应该设计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件中加入假如结论思考,现象描述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部分,也可以引入根课程相关的课外思考,将平时见到的现象引入其中,作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成分,从中可体现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课件设计的优点。这类课件设计相对困难,但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我们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列以林编(华语出版社)
[2] 《教学艺术技法指南》张仁贤著(天津教育出版的社)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实验 ;整合 ;课堂效果
在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提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渗透,使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信息化迅速加快。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测量方法、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但是目前中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降,这已成为中学实验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业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大大加快。现今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统教学仪器,应该以计算机做终端,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实验教学仪器,以弥补传统教学仪器的不足。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寻求现实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案,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益,推进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因此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传统实验仪器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 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文字和画图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网上的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一类实验课件设计,不再仅仅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实验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展开思考,发挥自己的智力技能。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设计课件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呈现实验现象,如:做完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运动实验时。老师会提出假设,如果:木板足够长表面十分光滑,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十分抽象,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既重要,又难于理解。空间想象力好的学生答案还可以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沾边,空间想象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可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老师做完演示实验后,再用课件展示小车在非常光滑和足够长的木板上运动的情况,然后再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将不能用实验仪器展示的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现象直观展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设计课件的重点却并不仅仅是现象的呈现,否则直接用现实的实验更能显性说明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学的系统性问题,不仅是呈现现象,更应该设计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件中加入假如结论思考,现象描述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部分,也可以引入根课程相关的课外思考,将平时见到的现象引入其中,作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成分,从中可体现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课件设计的优点。这类课件设计相对困难,但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我们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列以林编(华语出版社)
[2] 《教学艺术技法指南》张仁贤著(天津教育出版的社)